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63

Transcript of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Page 1: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Page 2: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No.511/512 Jan./Feb. 2007∣1

談漢傳佛法當然不能不談中國禪宗,因為千餘年來,禪的教法已深深

影響了東方人的心靈,而且至今不衰。影響所及,連韓國、日本等國的精神

文化,禪宗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禪宗最可貴的是直接傳承自本師

釋迦牟尼佛,在拈花微笑的公案裡,佛陀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訶迦葉

尊者,此後一脈相傳廿八祖到達摩祖師,祖師因見天竺法運逐漸衰微,而東

方善根漸熟,於是在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間渡海來到中國,從此揭開禪宗盛行

於中國的序幕。達摩祖師傳心印予慧可禪師,史上尊稱為初祖傳二祖,輾轉

三四五祖到六祖惠能大師。大師得法的過程曲折離奇,彷若戲劇,最後宏揚

禪法於曹溪,禪宗乃粲然大備。後人記載六祖一生行誼,成為六祖法寶壇

經,是禪宗十分重要的一部經典。

教家講究次第,教導學人學佛務必循序漸進,非逾越輕慢所可妄得。

佛門經海無涯,義理高玄,學者常嘆窮畢生之力,尚且難以消除些許習氣業

障,更遑論預入聖流。惟獨禪法一再闡明,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本

心,見性成佛,即心即佛,當下即是,不待外求。如此高峻的教法,無疑地

是為世間的修行者開闢了另一條康莊大道。

六祖法寶壇經一再顯示佛陀的本心,同時也闡明眾生本具佛性,兩者無

二無別。為了讓讀者更深入體會惠能大師的智慧,我們擷取惟覺老和尚的開

示,和淨空法師的講解,藉以接引初學者正確地步入佛門。此外,本期也開

始刊登鄭石岩老師禪修經驗分享的演講稿,且讓我們聽聽一位現代學禪者的

修學心得。

Page 3: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創 辦 人 周宣德

名譽董事長 沈家楨

董 事 長 莊南田

發 行 人 陳榮基

社 長 吳永猛

藝 苑 主 筆 陳清香

地 址 10656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270巷10號

電 話 02-27031014‧02-2702677202-27075802‧02-27554807

傳 真 02-27085054

郵 政 畫 撥 0003484-5 慧炬雜誌社

網 址 www.towisdom.org . tw

電 子 信 箱 [email protected] inet .net

中 區 分 社

社 長 黃崇仁

總 幹 事 朱家豐

地 址 台中市南區學府路199號2樓

電 話 04-22229520

傳 真 04-22217339

南 區 分 社

社 長 郭森滿

總 幹 事 龔顯榮

地 址 台南市中山路90號13樓

電 話 06-2881677

傳 真 06-2881678

免 費 贈 閱 歡 迎 助 印

助 印 方 式 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 灣 地 區 新台幣捌佰元 (NT$800)

港 澳 地 區 航空/US$40 水運/US$33

亞 洲 地 區 航空/US$42 水運/US$36

其 他 地 區 航空/US$45 水運/US$36

美 術 編 輯 睿奇森創意

印 刷 鴻霖印刷傳媒事業有限公司

Torch of Wisdom511/512

中華民國96年2月15日 出版Nov. 2551 B.E. / 2007 C.E.

編輯室劄記 1

經典專題

風動旛動仁者心動 —六祖壇經的圖像藝術

陳清香 4

《六祖壇經‧行由品》釋義(一) 惟覺老和尚 9

《六祖壇經‧參請機緣第六》摘錄 淨空法師 15

佛理抉微

菩提道上(二三九) 仁俊長老 22

漫天法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摘要 玅境長老 24

西藏生死書介紹(二) 鄭振煌 28

無盡寶藏

禪與心的效能訓練(一) 鄭石岩 36

浮世隨筆

《菩提道次第廣論》念死修習之心得 見寂法師 44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 慧觀法師 51

飛瀑流泉

慧炬近事 58

活動訊息 61

慧炬申謝 62

大學暨高中職獎學金錄取名單 63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誌字第1121號

中華郵政台字6372號執照登記為第一類新聞紙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4: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六祖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一生的言行

錄,禪宗因六祖而大放異彩。中國盛唐之後,

禪宗經由日、韓遣唐使而遠播東瀛,至今甚且

深深影響東方文明及歐美現代人文思想,禪宗

在東方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可見一斑。

本經始於韶州韋刺史請師於大梵寺說法,

師先說得法行由,依次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

義、淨土真義、定慧不二、無相懺悔、頓漸機

緣、護法咐囑等不離自性的教法,於自性之闡

述,可謂淋漓盡致。大師的教誨經由無相戒

弟子法海集成一卷,稱為《六祖大師法寶壇

經》,現代大正藏收於第四十八冊,普世流

通,廣為盛行。

經典專題

Page 5: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在傳世的經律論三藏中,「經」,通常是指釋迦世尊所

說的語錄。「律」,則是指釋迦世尊所訂的戒律。「論」則

是指歷代祖師對經律所引申的理論。祖師的立意觀念,只能

稱為「論」,不能稱「經」。而六祖壇經卻是為唯一非釋迦

世尊所說而被尊稱為「經」的佛教典籍。

六祖壇經是禪宗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主要是記載唐代

禪宗六祖惠能於韶州大梵寺說法的事跡。最早的版本為敦煌

寫本,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

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為惠能弟子法海所記,全卷

五十七節,不分品目。敦煌寫本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另有

現藏敦煌市博物館的(敦煌本壇經)為不同的版本,但同為目

前世上最古的壇經版本。其次有日本興聖寺本,再次有曹溪

原本,或被認為是宋僧契嵩所改編。而今日的流行本,為元

代至元二十八年僧宗寶所改編。

宗寶改編的六祖壇經,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所

載惠能說法的場面,當時有聽眾包括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

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若敦煌寫本則謂座

下僧尼道俗一萬餘人,韶州刺史韋璩及諸官僚三十餘人,儒

士三十餘人。惠能升座告眾演法的內容,由弟子法海集錄而

成。全書共分十品,分別為行由品、般若品、疑問品、定慧

品、坐禪品、懺悔品、機緣品、頓漸品、宣詔品、付囑品等。

在這十品中,記載著每一階段的惠能與各方僧俗官僚人

士的對答語錄,每一片言隻語都充滿了對應的禪機,都是直

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智慧語,是開拓南禪頓教的先期語錄。

其中第一品行由品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六祖惠能的生

平事跡、得法的緣由等。而綜合壇經、僧傳等所載的六祖生

平,簡述如下:

陳清香

風動旛動仁者心動

六祖壇經的圖像藝術

4∣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6: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經典專題

六祖惠能(638-713)生於唐貞觀六年,

俗姓盧,其父本籍范陽,為被朝廷謫降到嶺

南的官員。惠能生於廣東南海新興,父早亡,

家貧,砍柴採薪奉寡母。因聞客誦金剛經而

有悟,遂赴湖北黃梅謁五祖弘忍,在東禪院

碓房中舂米,經歷八個月後,由於所作偈子

得弘忍認可,弘忍密將衣法傳之,並遣連夜

南歸。惠能在南方曾隱身獵戶十五年。

儀鳳元年(676),惠能到達南海,依法

性寺住持印宗法師出家,受具足戒。翌年,

移住韶陽曹溪寶林寺,倡導直指本心見性成

佛的頓悟法門,與北方神秀的漸修法門,剛

好相對,史稱南能北秀或南頓北漸。惠能後

應刺史韋璩之請,於大梵寺樹立法幢。神龍

元年(705),中宗詔師入京,六祖稱疾未應

命。先天元年(712),命門人建報恩塔,次

年八月示寂。春秋七十六,肉身不壞。憲宗諡

大鑒禪師。

由於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因此一生事跡,後人每每將之形諸圖像,尤其

到了宋元以下,禪意水墨畫盛行,「六祖」是祖師畫常見的畫題。

南宋水墨畫巨匠梁楷,即曾經畫過「六祖截竹圖」、「六祖破經圖」等二幅

六祖圖。其中「六祖截竹圖」(插圖一),便是反映六祖幼年砍柴截竹以鬻薪奉

母的日子。梁楷是南宋寧宗時畫院待詔,傳世畫跡可清楚的看出,他的運筆可

分工整的院體畫法,與簡易的減筆畫法。「六祖截竹圖」中,以淡墨濕筆明快的

勾勒出蹲在地上的盧行者,一手扶住長竹竿,一手舉柴刀,作勢欲砍。人物姿勢

表情逼真寫實,背後畫松樹幹,以加深空間觀,竹竿上端冒出竹葉花,增添生機

感。此畫是梁楷減筆畫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左下方有梁楷的簽名落款。本圖紙

No.511/512 Jan./Feb. 2007∣5

Page 7: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風動旛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的圖像藝術

本墨畫,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為日本政府指

定為重要文化財。

梁楷的另一幅「六祖破經圖」(插圖二),

也是紙本墨畫,畫中的六祖,造型和截竹圖相

類似,也是取六祖的側面身形,面孔以淡墨細

筆描之,衣文則用濃墨勾畫,且多處使用丁頭

鼠尾描。畫幅上方幾支孤松針葉,加深了全幅

冷硬簡率之感。畫面中六祖是雙足一前一後,

雙手一上一下,雙拳握經紙將其撕裂,且其面

容是瞠目張口,表情是激烈的、斷然的。

禪宗所標榜的是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

性成佛。而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

既然是不立文字,既然是言語道斷,就沒有文

字,就不需要經典。因此,雖然在壇經並無明確

記載六祖有過撕破經典的故事情節,但畫意應

是南禪啟人悟道以超乎語言經典之外,不惜以

破經為機鋒轉語,使筆意畫面有若疾風勁雨似

的、直接了當的風格表現,毫不拖泥帶水。

惠能因聞客誦金剛經而有領悟,遂赴湖北

黃梅謁五祖弘忍,惠能初次見弘忍的對話,開啟了壇經的第一闋禪語。經文曰: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

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一見面便直接了當的說出見五祖的目的在於「為求作佛」,且點出人人都

有佛性,不因種族籍貫不同而有別,實單刀直入,語鋒犀利,這使得座下有千人

徒眾的五祖無法拒絕。

惠能被師父安排在東禪院碓房中,擔任舂米的工作,經歷了八個月。一日,

五祖命徒眾作偈子,以表個人修行的見地。惠能因針對著上座神秀所作偈子:

6∣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8: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經典專題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請江州別駕張日用

代寫自己所作的偈子,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

埃?」五祖聽了後,遂連夜招惠能入室,傳授以衣法。

這段公案也是歷代畫師好取的畫題。

如台南開元寺禪堂大門入口處有兩幅圓框壁畫,一為達摩祖師傳法二祖神

光的故事,一為惠能在五祖東禪院碓房中舂米的故事,這兩幅原是府城彩繪大

師蔡草如所畫。其中後者是畫碓房的景象,惠能身穿襤褸的僧衣,雙手扶著木架

扶手,赤著雙腳,一前一後的踩踏著舂米的木槌,他回頭正向著五祖弘忍,五祖

弘忍則身穿寬袖僧袍,外搭水田衣,雙手握著錫杖,似正要擊碓三下,此應壇經

經文曰: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

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此畫上有題款曰: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寫五祖宏忍大師于碓房與

六祖惠能示意印證傳禪

這幅蔡草如的原作,因年久漫漶損毀近年已由他人重繪,題材構圖不變,

封底所刊即是。

五祖連夜三更傳授頓教及衣缽與惠能,並以之為第六代祖,五祖傳法既

畢,遂相送直至九江驛,看著六祖上船。惠能離開了師父,走了兩個多月,到達

大庾嶺。五祖座下的數百徒眾,前來奪取衣缽,有僧陳惠明(敦煌寫本作陳惠

順)雖追上了惠能,卻提不動衣缽,最後只得求惠能為他說法。

No.511/512 Jan./Feb. 2007∣7

Page 9: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惠能其後到了曹溪,隱在獵人隊中,吃肉邊菜達一十五年。一日,動了弘法

的念頭,遂離開獵人隊,到廣州法性寺,正值住持印宗法師講授《涅槃經》。依

壇經原文所載:「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

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這段充滿奧祕寓意的禪門公案,原是惠能大師的借機說法。但如果時光從

七世紀的唐代廣州,跳到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台北,看到了街頭旗旛飄揚,隨風招

展,您會說是旛動?風動?還是仁者心動呢?

封面所示,即為吳仁華所作的數位繪畫,題即稱「風動旛動仁者心動」。畫

中用色鮮明,對比強烈,畫面中的人物與景物,在動極與止靜中,取得了平衡點。

惠能因說仁者心動,遂開啟了一段與印宗法師的對話因緣,向印宗法師說

明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亦即佛性是非常、非無常的,也是非善、非不善的。印

宗為惠能薙髮,但禮惠能為師。

惠能終於正式延續了自菩提達摩以下的「東山法門」。

風動旛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的圖像藝術

生活的智慧─平常心是道96年1月27日(星期六)下午2時30分

主講人:蕭武桐 教授

    (現任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所及企業管理系教授)

地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國際會議廳   (中華東路三段332號)

主辦單位: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財團法人慧炬南社

8∣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10: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六祖壇經‧

行由品》釋義(一)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

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

「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

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

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

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次日,第二天。祖潛至碓坊。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碓坊

是指舂米的磨坊。見能腰石舂米,看到惠能在腰上綁著石頭來

增加重量,辛勤地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

五祖告訴惠能,求道之人的確應當如此為法忘軀。惠能為了

求法,拚了命不顧自己的身體,實實在在是做到了這一點。

人最重視自己的身體,假使現在有一個人,喊他到碓坊去舂

米,發現自己踏不動,那他絕對會因此退卻,為什麼?為了保

重自己的身體。認為踏這個碓很重,身體可能會累出病來!可

是,惠能不這麼想。即使踏不動,也要想辦法克服,所以「為

法忘軀」,綁石頭在身上。這不是一般人可能想得出來的,只

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求法,來愛

護常住,供養大眾,才做得到。五祖大師肯定地說:「當如是

乎!」真正應當像你這樣啊!

藉事顯理 當在問處

乃問曰:「米熟也未?」於是問:「米熟了沒有?」惠能

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惠能回答:「米早已成熟,就

是還沒有人為我印證。」舂米,要把米穀表皮舂掉,在這過程

惟覺老和尚(中台禪寺開山方丈)

No.511/512 Jan./Feb. 2007∣9

Page 11: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中會產生許多細微的米灰、碎糠,必須經過篩子,把所有的米灰、碎糠統統從篩

孔刷下來,才成為白米。此處是用舂米的過程來譬喻開悟。「米熟了沒有?」五

祖大師不是問這個米有沒有熟,而是問惠能開悟了沒有?見道了沒有?心性在

哪裡?功夫保任好沒有?還有沒有妄想?心當中還有沒有煩惱?如果這念心還

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還有煩惱、妄想,還有貪、瞋、癡,這個米就還沒有

熟!這是用米來譬喻心性。

「米熟了沒有?」這句問話,沒有開悟的人就不懂,還以為真是在問米。譬

如說,開悟的人來參訪,問他:「這位上座從什麼地方來啊?」開悟的人絕對不

會講:「我是從台中來。」「我是從外雙溪來。」而沒有開悟的人不知道從理上

回應,必然從事上來回答:「我是從台北來。」「我是從某個道場來。」這種回

答就表示沒有開悟。所以問在答處、答在問處,這就是禪機。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米已經熟了,指這念心已契悟了無為

法,契悟了心性,沒有貪、瞋、癡了。可是熟也好、沒有熟也好,只有自己知

道。「猶欠篩在」,只是還沒有人來證明。聽了這樣的回答,五祖明白惠能已經

悟了道,真正契悟了本心,而且保任程度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以杖擊碓 明祖師意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

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惠能悟了什麼呢?「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五祖知道惠能是初步地悟了,就

再測試他一下,再激勵他,希望惠能大徹大悟。所以進一步,祖以杖擊碓三下而

去,五祖大師用禪杖「擊碓三下」。擊,就是敲打。碓,就是舂米的碓窩。碓窩

中間有一個洞,米就是倒到這個洞裡面,然後用木棒或是石頭去舂,這種器具稱

為碓。五祖以杖擊碓,打了三下就離開了。這是什麼意思?假使不解祖師意,打

三下也與自己沒關係,而惠能完全知道其中大意。即會祖意,當下契會五祖意

《六祖壇經‧行由品》釋義(一)

10∣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12: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經典專題

旨,也知道三下是什麼意思。三下,是要惠能三鼓時分,即三更,到方丈室來。

所以當夜惠能大師「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圍遮,惠能到了五祖的丈室,紙窗裡點著油燈,五祖大師恐怕外

面的人看見室內的動靜,對惠能會有所猜忌,就用袈裟把窗戶圍起來,遮住燈

光。為說《金剛經》,為惠能講授《金剛經》,直到講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的義理,惠能就真正大徹大悟了。

惠能是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有些人誦《金剛經》,看到這句

話時,卻充滿疑問,說:「我們這念心既是本具的,為什麼《金剛經》上還要無

住、還要生心?那生出來的就不是本具的了?」什麼是「住」?有想有念就是

住。佛法的道理,一是小乘,一是大乘,要能圓融會通。住,看是住到什麼地

方?假使安住在實相上,就是最實在的!如果是修四念處等觀行,則不是安住

在實相上,而是一種方便的法門。我們這念心若沒有依靠在觀行上,就容易打

妄想,想東想西、患得患失,或者感覺無聊,乃至於造惡業。所以,第一步先要

有所住。念佛、誦經、持咒……這些都是有所住。念佛,把心依靠在佛號上;誦

經、持咒,把心依靠在經文、咒語上。有所住,是從方便到究竟的第一步。

這個地方講「無所住」,並不是住在四念處上,而是已經超越了。一般眾生

都有我執和法執。一個人有我執,就會打妄想,佛慈悲為了使眾生超越我執的

煩惱,所以先開立種種法,四念處就是其中的一種法門。藉著法讓心安住下來,

與法相應之後,慢慢地,能破除我執、我相,進一步可以了生死;但是,如果執

著所修的法,有了法執,就無法見到本心。「無所住」是連法都不執著。為什麼

不要執著法?法由心生,心生萬法,心才是根本。大乘所講的就是「無所住」。

心不染著 超越時空

「住」:心有所依靠、有所想,就是住,和我們身體的住是不一樣的。「無

住」,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我們這個世間,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

你想到過去、想到現在、想到未來,就住在時間上。東、西、南、北,內、外、中間

No.511/512 Jan./Feb. 2007∣11

Page 13: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都不住,也不住在空間上。如果想到東方,那就住在方位的概念上了,但是哪個是

東?哪個是西?哪個是南?哪個是北?這都是相對待的,在變化當中,都不是正確

的。所以這裡告訴我們「無住」,東西南北不住、內外中間不住,善惡美醜也不住,

生也不住、熟也不住,是這個道理。不住大小方圓、動靜閒忙、東西南北。不住就

是不要想念,而不是身體離開這個地方。離就是心要能離開,而不是身體的離開!

我們心不染著,心不攀緣,就離開有所住。眾生心都是想過去、想現在、想未

來,所以就有煩惱、有妄想;有煩惱、妄想,因此沒辦法離開生死。不住,就是不

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不想過去,過去的善業、惡業就超越了。不想未來

的事情,心不住在未來。而現在也不住,哪裡是現在?悟了這念心,就是現在;沒

有悟,就是生滅。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是現在嗎?講第一句能聽

到,馬上再講第二句,這時聽到第一句的那念心又滅了,哪一個是現在?現在心也

是在念念遷滅,念念不斷地在生滅當中,眾生的心就是這樣子不斷地處在生滅中。

想到過去,是生;想到現在,過去又滅掉了。想到現在如何用功,想到未來要成

道、要證果,未來要得個名、得個利……這樣子想,就是想到未來的事情了,這一

些都是念頭。想到過去,是念頭在活動;想到未來,念頭還是在活動;想現在,現

在這個心還是在攀緣。這就告訴我們,不但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不可住,十方

世界也不可住—想到東方,是念頭在活動;想到西方,還是念頭在活動。所以時

間也不可住,空間也不可住。

清明無住 真心即現

「住」就是想念,就是攀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這念心不攀

緣,是什麼境界?是個定境。然而假使我們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

不想東西南北,也不想美醜,可是這時候心卻在無聊、昏沉當中,這是不是道?

這還不是的。所以不但要不攀緣、不顛倒,不住空間、不住時間,當下這念心

還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才是「生心」。心不是生出來的,而是本具的,清

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本具的!這個地方講「生心」,是隨順眾生方便而

《六祖壇經‧行由品》釋義(一)

12∣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14: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經典專題

說。「生心」—清淨心現前了!生出來了就是指「現前」了,不是另外有一個

「生滅」的「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心就是佛心,這念心就是慧;不想

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超越時空,不想時間、不想空間這個心就是定。這

念心達到定慧不二,一下就契悟菩提心了。

菩提心,就是定慧不二的心。漸次修證,是先要修定,有了定,而後啟發

智慧。而契悟到「無住生心」的這念心,即戒、即定、即慧,戒當中有慧,慧當

中有定,定慧不二,就是本具的清淨心。所以,五祖大師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惠能大師馬上相應,就契悟了本具的覺性。

安住實相 法中之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實相。開悟的人時時刻刻都是「無住生心」,行

住坐臥都「無住生心」,這就要靠功夫了。順境、逆境都一樣,穿衣、吃飯都是

這個。所以祖師講「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就是如此。因為挑柴運米,這

個心都是無住心,無住心就是神通妙用。起心動念也是神通妙用,不起心動念還

是神通妙用。

所以,惠能先前的開悟和這個地方的開悟又不一樣了。這裡惠能言下大

悟,是契悟了實相,實相是無住,不著空、不著有,不著兩邊。悟到這念心,就

知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由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離開這念

心。這念心是什麼呢?就是法王,法中之王。佛悟到了這念心,所以稱為法王。

每個人只要悟到這念心,都可稱為法王。宇宙萬法,都是從這念心生出來的,都

不能離開這念心。所以,悟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一如,心法不二,就是

實相,就是「無住生心」。

我們再從般若來認識這個道理,如果認為般若是空,什麼都沒有,就錯誤

了。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深入,達到觀照般若,啟發空

慧。由空慧再進一步契悟,不著文字,不著空,這時候就真正契悟到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悟到這個道理,一切萬法不離自

No.511/512 Jan./Feb. 2007∣13

Page 15: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心。所以禪宗是最究竟的法門,是傳佛心印的法門。

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

遂啟祖言,馬上就啟告、啟稟五祖大師,下面就是惠能聽了《金剛經》「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說我們的自性是本來

清淨的。「何期自性」,我們講自性、講本心,但哪裡去找自性呢?何,就是哪

裡。期,就是期望。在哪裡找自性呢?一切都是本自清淨!一般人希望見一個清

淨心、得一個清淨心,希望要證一個清淨心;清淨心如果是可得有證,就不是本

來的。「本自清淨」,本來就清淨,不需要去澄念,不需要去息妄想,不需要去

斷煩惱,本來就清淨。

有的人聽了又想:「既然是本來清淨,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修,還要斷煩惱?

這又講不通了啊!」沒有講不通,因為如果本來不是清淨的,再怎麼去修,也沒

有辦法見到清淨的這念心,譬如鐵裡面本來就有鋼,假使鐵裡面沒有鋼,而要

把鐵煉成鋼,是不可能的事;裡面如果本來沒這個性,怎樣去造作也造不出來

的。心雖然本來是清淨的,卻被妄想、煩惱染著了,夾雜妄想、惡念,正如鐵裡

面雖有鋼性的存在,還有其他的雜質,只要經千錘百鍊以後,鐵就變成鋼了。這

個心雖有無明、有煩惱,無明、煩惱裡面仍有清淨心,現在只要不起無明、不生

煩惱,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淨的。

惠能大師經過五祖最後給與的一番啟示、一番磨鍊,六根寂然,六根不動

了。這念心和他過去沒有悟以前,天天為了油、鹽、柴、米、醬、醋、茶,上山

打柴,賣了柴以後買米盡孝道,還是同一念心。只是在過去,心生分別、心生執

著,而現在通身放下了。過去,是妄想分別,現在是無住生心,過去也不想,現

在也不想,未來也不想,一切就超脫了,超脫了攀緣的心、執著的心。佛法當中

有漸修的法門,有頓悟的法門,現前所說的這個法門就是頓悟法門。當下契悟了

清淨心,契悟了無為心,契悟了菩提心,立刻就能超脫。 (待續)

轉載自《中台山月刊》86期

《六祖壇經‧行由品》釋義(一)

14∣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16: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邱淑真  

整理

淨空法師

講述

《六祖壇經‧

參請機緣第六》摘錄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

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

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

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

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即

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壇經》能流傳到今天,就是法海禪師記錄編輯的。法

海禪師初參六祖的時候,提出一個問題,這也是佛法中最常

見到的問題,就是「即心即佛」這句話。即心即佛究竟是什

麼意思?幾千年來,每一個學佛的人心裡都在惦記、思惟:

這個境界如何能證得?法海禪師對於這個問題也不例外,

特地提出來請教六祖。「願垂指諭」,就是請大師指示、開

導。

法海禪師提出「即心即佛」的問題,六祖答覆的言語非

常簡單:「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這兩句看起來

容易,意思有相當的深度。真心是清淨圓明,是離一切相;

這是一切萬法之理體,正是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

塵埃」。「前念不生即心」,這個「心」是從本體講的,它沒

有念,無念。「後念不滅即佛」,「佛」是印度話,中國意思

是「覺」。後念不滅要著重在「後念」,體雖然是無念,用

是無不念,這是說明覺知本體實實在在是清淨湛然,可是應

用自在,它是活活潑潑,不是一個死東西;這一句是講用。

我們合起來講,就是常說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此地

對這四字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註解。什麼「不生」?前念不

生,這是我們真心本體;什麼「不滅」?後念不滅,這是我

們真心的大用。這是解釋什麼叫心、什麼叫佛,即心即佛。

No.511/512 Jan./Feb. 2007∣15

Page 17: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後面還有兩句,重覆解釋這句話。六祖說:「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

佛。」這兩句比前面兩句的意思稍淺一點。雖然是淺,依舊有很深的深度。經論

上常講「一切唯心造」、「心生則法生」,這是講「成一切相」。一切相就是一

切萬象,我們所講的宇宙人生。這一切現象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心變現的,是

心所造的,是心所生的。在性宗的經典、相宗的經典,都說得非常詳細。這句話

是說心體上的作用;我們通常講,也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說明,這句話是體之

用。所以,成一切相,是真心的作用。「離一切相即佛」,換句話說,離一切相

是佛之用。佛就是覺,是覺之用。頓息諸緣,於一切法中無分別、無妄想,這就

是覺之用。六祖答覆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句。這四句是略說,若要具體

說明即心即佛,說之不盡!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論,統統是

即心即佛;歷代祖師、一切大善知識,所作所說的也是即心即佛。可見,「具說

無盡」這是一句真實話。

六祖在此地有兩首偈頌,這兩首偈頌就是大師對他的開示,也就是進一步

教導他修學即心即佛。第一首頌:「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

淨。」「即心名慧,即佛乃定」,這兩句是說定慧一體、心佛不二,我們要從此

處去體會。「即心」也可以叫定,「即佛」也可以叫慧。此地所講的體與用,是

可以交互,定為慧之體,慧為定之用;反過來,慧為定之體,定為慧之用。所

以,定慧本來是一體,才可以互為體用,才真正了解心佛不二。如果是二,就

不能互為體用;凡是能互為體用,一定是一體,不是二體。「定慧等等,意中清

淨」。「等等」,有的本子是「等持」;「等持」這個意思也很好,「等等」也

能講得通,定等於慧,慧等於定。「意中清淨」,這句是說受用。這兩句是說明

「本無一物」,「了了見性」。到自己定慧等持、意中清淨,這時是明心見性的

境界;換句話說,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這首偈十六字,把「即心即佛」說得

一清二楚,實在是難得。

第二首偈:「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這是教導我

們修行的方法。「悟此法門,由汝習性」,這兩句是指示我們入處。我們從什

麼地方入?究竟如何修法才能明心見性?六祖在此指導我們一個活活潑潑的門

《六祖壇經‧參請機緣第六》摘錄

16∣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18: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經典專題

路:由我們自己的習性。假如不從我們的習性、不由我們的習性,諸位想想,釋

迦牟尼佛何必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因為眾生習性不一樣,所以隨眾生習性不

同,開種種方便法門,這才可以入道。這句話是活語,不是死句。「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前面這句是體用一如,後面這句是教我們定慧雙修。定,是心無

亂;慧,是無癡。無亂就是定,無癡就是慧。我們學佛,首先要斷三毒煩惱,三

毒煩惱是貪瞋癡。我們心中有貪、有瞋,定就沒有了;有癡,慧就沒有了。「雙

修是正」就是要離貪瞋癡。法海禪師聽了這話,非常歡喜,立刻就悟入。

僧智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

來。欲問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

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

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

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

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

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

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

了。乞和尚開示。

智常禪師,少年出家卻很有志氣,從小就以明心見性為志願。有一天他來

參禮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裡來?到我這裡來想求些什麼?」他說:「學人

最近曾經到過洪州白峰山見過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指示見性成佛的義趣。

雖然和尚這樣指示,心裡總不免還有一些疑惑,所以我老遠來到曹溪,求和尚慈

悲指示。」六祖問他:「大通和尚為你說些什麼?你講給我聽。」智常說:「我

到那個地方,大概有三個多月都沒有承蒙大通和尚的開導。因為我求法心切,有

一天晚上,就獨自一人到方丈室見和尚,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和尚

說:「你見到虛空嗎?」智常說:「我見到。」大通和尚說:「你見虛空,有沒

有相貌?」智常說:「虛空無形,哪有相貌?」大通和尚說:「你的本性就像虛

No.511/512 Jan./Feb. 2007∣17

Page 19: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空一樣,只要你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這就叫正見;了無一物可知,這就叫真

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

名如來知見。」智常說:「大通和尚這番話,我聽了以後,依然是不明瞭,求祖

師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

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六祖說:「大通和尚對你所講的這些話,裡面還存著有知見,所以你不能開

悟。我現在再指一條路給你。」於是,大師說了一首偈:「不見一法存無見」,

諸位要特別留意「存」字,不見一法是對的,你存一個「無見」就是毛病。為什

麼?無見還是一法。「大似浮雲遮日面」,心裡有個「無見」,就是一片浮雲,

把自己的真如本性遮蓋住,所以你不能悟入。「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

閃電」,這是承上文「無一物可知」而說。但是,不可以執守空知,若執守這個

空知,豈不像木石一樣嗎?你為空知所障,像太虛空生閃電一樣。「太虛空」比

作真如本性,「閃電」便是障礙,若你不守空知,太虛空就不生閃電。「此之知

見瞥然興」,這個知見忽然生了。「錯認何曾解方便」,以無知無見為是,而失

去見性的捷徑,這就是錯認,這就是不曾解得方便法門。「汝當一念自知非,自

己靈光常顯現」,這樁事是要自知其非,自知見與知統統都要離開。《般若經》

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楞嚴經》云:「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

必須要把「知」與「無知」兩頭坐斷,這個時候心性才真正的清淨光明,靈光獨

耀。禪家所謂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心性無染,本自圓成。所以,只要我們擺脫

一切妄緣,就是如如佛。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

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六祖壇經‧參請機緣第六》摘錄

18∣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20: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經典專題

智常聽六祖這段開示後,豁然大悟!於是,說了一首偈:「無端起知見,著

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這四句偈的大意,是說他自己以前的過

失,確實是無端生起的知見。學佛之人最怕的就是著相,菩提是覺,著相是迷,

哪有著相求覺的道理?你要想開悟,你有這一念就是開悟的障礙。所以,真正要

求開悟,是心裡一念不生,而一切境界了了分明,這才有入處。智常又說:「自

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自性」就是大覺的根

源,稱作佛性,亦稱心地。「隨照」,隨著見知照了萬物;「枉」是冤枉,冤枉

是說念念遷流。這是講凡夫地的境界。後兩句是歌頌六祖開示之德,「不入祖師

室,茫然趣兩頭」,若沒有到祖師這裡接受指導,必定依然是趣向於兩頭。「兩

頭」,一個是「存無見」,一個是「守空知」,這兩頭都是障礙,兩頭都不能悟

入。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師

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

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

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

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智常禪師問六祖:「佛法常講三乘法,又說最上乘,弟子不了解這個道理,

希望祖師開示。」六祖說:「你學道,要懂得觀自本心。」觀自本心,就是觀照

般若。在一般經論中,是以觀世音菩薩做代表,觀世音菩薩的方法就是「反聞

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聞是用的耳根,所以叫反聞。觀是講見性,叫返觀;

《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者」即是。所以,要著重在「觀自本

心」。這一句,大乘佛法雖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講多少法門都不

離這個原則。我們能掌握這個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很容易成就。「莫

著外法相」,只要你執著心外的法相,事情就麻煩,所有的障礙都起來了,我們

俗話說「放不下」。因此,不但世緣我們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譬如,我們念

No.511/512 Jan./Feb. 2007∣19

Page 21: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佛,念佛也得要「三輪體空」。佛號二六時中絕無間斷,不執著能念的我相,不

執著所念的佛相,不執著所執持的名號,這就叫念佛三輪體空。所謂「念而無

念,無念而念」,這種念佛法就是「觀自本心,不著法相」,如此才能得到一心

不亂,上品上生。

六祖說:「法,哪有四乘?四乘法是從人心有差別而說。」「見聞轉誦是

小乘」,小乘根性小,僅依據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而勤誦經典,是知其然而不

知其所以然也。像這樣的人確實是有,不但有而且還不少。他雖然是念《華嚴

經》、念方等經、念《法華經》,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還是修小乘

法。「悟法解義是中乘」,悟是覺悟,你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義能夠了解;換言

之,你比前面一種要進步一等,前面是但誦不解義,現在你能解義而誦。可是雖

解義,你沒有實行,所以法的真正境界你無法證得。你所解的義,依然是別人所

證的境界,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並非你自己親證的境界,所以稱為中乘。「依法

修行是大乘」,他能依法修行,必定是義理明白通達,所以才能依教奉行。行幫

助解,解也幫助行,行解相應,相輔相成,這樣才是一個大乘菩薩。三乘是這麼

來的。最上乘,「萬法盡通」,對於一切萬法無不通達,「萬法俱備」。這兩句

話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必得真正明心見性才能達到這個境界。要到這個境界,

必須「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這是最上乘人,也是圓滿見性的人。

學佛,當然最好是要出家。「出家」的意思,「家」是指枷鎖之家。佛

說,離開妻子、眷屬、田宅形式之家,並不重要,要緊的是要心出家,要出煩

惱家、要出生死家、要出無明家,這個問題才能解決。蓮池大師說,「身出心

不出」,這沒有用處;「心出身不出」,譬如一些在家居士,他心裡向道,身雖

然沒有出家,他的修行果證與真正出家人並沒有兩樣。真正出家人是「身心俱

出」,他才能有大成就,就是此地講的「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他無論修哪個

行門,都會有卓越的成績。

這次在南部講經,有一位同修告訴我:高雄妙藏寺養著有一條狗,這條狗

吃素,而且每天早晚課牠都參加,到打三皈依牠就退去。這件事情很久了,有一

天,有一位外面的出家人到這地方來,大家就把這隻狗的傳奇故事講給他聽。

《六祖壇經‧參請機緣第六》摘錄

20∣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22: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經典專題

這位出家人一聽之後,心裡就明白,這隻狗是有來歷的,必定是這個廟裡過去

的住持,轉生投到狗胎了。牠還帶有前生的習氣,還知道吃素,知道做早晚課,

還像住持和尚一樣,到打三皈牠就退出去了。這位和尚把狗叫過來,給牠一番開

示,告訴牠:你現在的身分不一樣,你已經不是住持,必須早晚課做完才可以離

去。這隻小狗很乖,聽了之後,果然以後每天早晚課做完牠才離開。由此可知,

修道之人,若不能了道,後果是不堪設想。這隻狗,牠的業障還並不太重,雖然

墮到畜生道,牠還能帶著前生濃厚的習氣。如果罪業深重,墮地獄、墮餓鬼,就

不堪設想。

由此可知,修道之人,唯有了道(證道),在念佛法門來講就是確定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古德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們若是為報恩、為償還無

量劫來與一切眾生的債務恩怨,我們要想報答他、要想了結它,最好的辦法就

是修道要證道。換言之,你能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問題就解決了,你的恩也

報了,債也償了。如其不然,恩不但不能報,債務只有增加不會減少。你要想了

道、要想往生,此處幾句話要特別記住,就是「一切不染,離諸法相」。念佛、

修道,最重要的是清淨心、平等心。心不清淨就不能見道,心不清淨就得不到一

心;換句話說,你在果地上就不自在。

六祖大師在此特別告誡我們,最上乘的法,不是我們不能修,人人都可以

修。「乘」就是行,就是講的修行,不在口爭。你必須要自修,不要問我。「一

切時中,自性自如」,認識心性之後,湛然不動,本自如如。智常禪師聽了六祖

開導之後,禮謝,侍從大師,一生追隨都沒有離開。

摘錄自佛陀教育基金會《六祖壇經講記》

No.511/512 Jan./Feb. 2007∣21

Page 23: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菩提道上(二三九)

仁俊長老

仁俊長老,現年八十八歲,六歲半出家,曾任教於多所

佛學院,一九七二年應聘赴美弘法迄今。現任美國佛教

會會長,曾任美國佛教會紐約大覺寺住持。仁老深入經

藏,戒行嚴謹,親近印順導師多年,深得導師器重,讚

曰:「志性堅強,在這末法時代是很難得的。」並言:

「與我同住中以仁俊最為尊嚴。」仁老學養俱佳,時以

文章、詩詞、偈語示人「慈悲、智慧」,激發菩提心。

三四○○ 正法成為心頭之光,欲私照治得昧萌不了,一念不茍一

切正。心把佛法用得明決決,印得虛廓廓的,扎根處全

憑這麼一念不茍。

三四○一 最有力的開始—智慧之手把心執持得不離佛法。最有

德的發端—慈悲之膽把命奉獻得直為眾生。

三四○二 活活脫脫的人—觀真空不墮寂滅,不住不捨三界;決決

穩穩的人—行幻有能度惑困者,必耐必受諸苦(惱)。

三四○三 怎樣學自由人?不為真我逗撩、慫恿、指揮、誤導、圍

困、敗毀,以智慧巧用假我,不離人際,不著人相,直

觀幻化悟本寂。

三四○四 永不顛倒的人—智觀的人格分量重得莫可動撼,邪情妄

識盡鎮伏;決不刻削的人—慈行的人性境地厚得難以測

知,劇苦大難當頂承。

三四○五 為人想透了,自家的煩惱就少得等於零了;學佛學通

了,世間的苦惱就忍(化)得不在乎了。

22∣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24: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三四○六 凡是豁得開大頭面的,沒一個為自己爭體面、鬥心機的;凡

是邁得出大步伐的,沒一個為自己做手腳、留後路的。

三四○七 忍辱把自我化融得空空了了的,毀惱激刺就滿不在乎

了;慈悲對眾生護念得懇懇到到的,精誠穆溫則與時俱

增了。

三四○八 把我看透了—了無自性常自在;把人做活了—活得身心

盡通豁;惟有把我看透了,人才會做得活絡絡哩!

三四○九 惟一的大智慧—勘破自我離顛倒。無盡的真道德—涵轉

他人致通廓。

三四一○ 以無私之心見十方三寶,見熟了,則不見自我;以無畏之行

為一切眾生,為決了,則能學菩薩。大公大健與淨智摯悲的

配應,全憑如此的熟與決所致。

三四一一 佛法成為念頭之鏡,緣頭之光,洞照得明了淨徹,內不執

我,外不取相,遠離貪圖遣怖慮;這個遣字猛快得絕情剿

見,做人、為人的眉目與心肝,才一起開張得永不(鎖)閉

(藏)縮。

三四一二 怎樣學最有力的人?不與自我共存共混,如防毒蛇避猛虎。

怎樣學最有德的人?盡為他人必獻必致,如迎佛陀見菩薩。

三四一三 私字絕透了情的,說話作事就沒什麼吞吐含糊的神態了;公

字敞得開心的,學佛為人就沒什麼遲疑打量的念頭了。

三四一四 最有智力的—戰勝自我,把假我用得善徹淨通;最有德能

的—攝涵眾生,憑真空(願)勘發得健極明決。

No.511/512 Jan./Feb. 2007∣23

Page 25: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

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對無盡意菩薩說:

「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自在神力,能

夠在娑婆世界遊化。」因為,無盡意菩

薩提這個問題時,只提此娑婆世界,

沒有提他方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在

這裡就只說「遊於娑婆世界」。

「自在」二字怎麼講呢?自在就

是無著,也就是不執著的意思。若能

不執著就自在,若是執著就不自在。

佛在世的時候,在給孤獨園為諸

比丘說法時,對諸比丘提出了一個問

題:「如果,在孤獨園的樹林裡,有人

把樹葉偷走了,或者砍了幾棵樹偷跑

了,你心裡感覺怎麼樣?」

比丘回答說:「我心裡面沒有什

麼感覺,偷就偷嘛,關我什麼事!」

「如果,你穿的衣服、用的缽被

人偷走了呢?」

「我心裡面會不舒服!」

佛就問:「為什麼人家偷了樹、

偷了樹葉,你無所謂;偷的是你的衣、

缽,你心裡就不舒服、就會痛呢?就

是著與不著的關係!你對樹和樹葉不

愛著,所以無論誰砍它,或用火燒它,

乃至被偷走了,你心裡都沒有事。若

是自己的衣、缽被偷走,或被破壞了,

你心裡就會痛─這就是執著。有

了執著,心裡就不自在;若不執

著,就沒有事!」

修學佛法的人說修行,

究竟修什麼?怎麼修?就

是修這個無著。不但

身外之物不執著,就

是對這個身體也不執

著。若連自己的身體

也不愛著的時候,就

沒有問題了。

我講一個小小的

故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摘要

玅境長老

24∣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26: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在明太祖的時候,有個禪師叫金

碧峰,他是很用功修行的人。眾生的

壽命到了,就是要死;但是,他壽命到

了卻不死。

閻王爺是管理這件事的,時候到

了不死是不行的。因此,就派兩個小

鬼去捉他。平常,這些鬼對於那個人

住在那裡、日常的品德怎麼樣,都是

很熟悉的。這兩個小鬼來了,卻看不

見、也找不到這位禪師在什麼地方。

於是就回去報告閻王爺:「你要我去

捉他,但是,怎麼找也找不到!」

過了一段時期,閻王爺又派那兩

小鬼去捉他,還是捉不到。後來,閻王

爺說:「這次一定要捉到,不能再緩

了!」

小鬼還是找不到,說:「我來了

二次都沒捉到,這次還是找不到,怎

麼辦呢?」於是就去問當地的土地

公:

「本來知道金碧峰這個出家人住

在這地方,但是我們已經來三次了,

都找不到他。你有什麼辦法能找到

他?」

「有辦法!」土地公說

「什麼辦法呢?」

「這位禪師有一個供佛的水杯,

他歡喜這個杯子,你若找到這個杯

子,就能找到他了。」

「怎麼找法呢?」

「你到他廟上去,找著他的供

杯,用個東西打那個杯子,杯子出了

聲音,就找到他了!」

「啊!原來如此!」

出家人是供佛的。這兩個小鬼

來了一看,佛前果然有個水杯供著。

這小鬼把水杯拿起來,用小棒子打這

水杯,還讚歎這個杯子:「這杯子好

啊!」。

這時候,從什麼也看不見當中,

金碧峰出來了。小鬼一下子就把他捉

住了,說:「閻王爺派我們來三次了,

都找不到你,這回可捉住你了!」

金碧峰說:「哦!你抓住我?好!

你把那個水杯交給我!」

小鬼就把水杯子交給他,金碧峰

拿到水杯子就往地下一摔,碎了!並

且說了四句話:「若欲捉我金碧峰,除

非鐵鍊鎖虛空,虛空鐵鍊鎖不得,休

想捉我金碧峰。」意思是:若想捉我,

除非能用鐵鍊把虛空鎖住,你就可以

捉住我;若不能用鐵鍊鎖住虛空,你

想捉我是捉不到的呀!

說完這幾句話,金碧峰就不見

No.511/512 Jan./Feb. 2007∣25

Page 27: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了。小鬼其實已捉住金碧峰;但是有

修行的人,他一念不生時,你就看不

見他了。

從這故事看出什麼呢?就是著

與不著的問題。因為金碧峰有

點愛著供佛的水杯,心裡有

時就會關心它;但一入定,

他還是可以明靜而住。可

是,當小鬼一敲杯子,發

出聲音時,金碧峰那明

靜而住的心,與這個聲

音一接觸,愛著心的種

子就動了;心一動,

就不能入定了。一出

定,小鬼就能看見而

把他捉住,就是這

麼回事!這時候,

金碧峰就覺悟了:

我因為愛著這個杯

子,有這一念的虛

妄分別心,就被鬼捉

住了。

我們不修行的人,煩惱一動,與

人衝突,碰得頭破血流還不覺悟,不

知道是自己的分別心不對,還要繼續

地犯第二次、第三次:「是你不對,你

對不起我!」而金碧峰這位修行人不

是這樣,他知道:「不是小鬼能捉住

我,是我自己上了圈套,是我自己的

分別心不對!」當他修學佛法的正念

的智慧一動,立刻就把這一念分別

心消滅了。所以,小鬼來捉弄一

下也有好處,使令金碧峰明

白自己的虛妄分別心不對,

因而提起正念,破除了執

著。

因此,明白地說,不

是鬼能綁住你,而是我

們的煩惱繫縛自己、苦

惱自己呀!若能把內心

的煩惱息滅了,沒有

貪瞋癡的活動─不

貪、不瞋也不愚癡,

不高慢也不疑惑,

種種的邪知邪見都

沒有了,心就得自

在了。無論世界上

怎麼樣的天翻地覆,

乃至核子彈爆炸了,對於

修行人而言什麼事也沒有,還是一樣

的安閒自在,沒有問題。

這個「自在」包括「觀世音菩薩

有如是自在神力」,以及觀世音菩薩

內心清淨無為、沒有一切煩惱的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摘要

26∣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28: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界。所以,自在應該分二部分說:第一

種是內心的本體清淨沒有染污,你就

自在。第二種自在,例如你想度化眾

生,作一個計畫:「要怎麼度化眾生?

要修習什麼法門?」你做這些事都能

很順利的完成。換言之,當你想要有

所作為的時候,能夠沒有障礙的成就

了,那也叫做「自在」。

而這個自在,阿羅漢還有所不足

了。阿羅漢雖然已經沒有貪瞋癡的煩

惱,但是他對於佛法及度化眾生的

事,還沒能完全的通達無礙,猶有所

不能,還是智慧不足之人。所以,他要

繼續的努力修行,親近十方諸佛,修

學無量法門,慢慢的、慢慢的,無量無

邊的功德圓滿了,他才能在有所作為

的時候無障礙。

不過,佛菩薩度化眾生也不能說

是完全都無障礙。當眾生要造罪的時

候,佛菩薩沒有力量阻止,眾生還是

要造罪。造了罪,將來要受苦報,業力

要發生作用時,佛菩薩也無可奈何!

眾生還是要受苦!這種情形,佛菩薩

還要慢慢地想辦法,不能一下子就成

功了。

前面說觀世音菩薩能夠救護眾生

的七難,解除眾生的三毒,能夠滿求

男、求女的二求,乃至應以何身得度

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對

這些事情,都是大自在、無障礙的可

以成就。

「神力」就是不可思議的力量。

平常我們說神通力─「神」,是不

可思議;「通」,是無障礙,就像道路

沒有障礙,很容易就通過去了。這是

比喻觀世音菩薩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

候,都是無障礙的。這種無障礙的境

界,是凡夫、二乘人所不可思議的,怎

麼樣也想不上來究竟怎麼回事。舉例

來說,無論高山或牆壁,對凡夫而言,

都是障礙,一定得從門才能通過去,

從牆壁就過不去了。但是,有神足通

的人,牆壁和門都是一樣,無障礙的

就通過去了。或者說是距離幾千萬里

遠,但是菩薩的神足通,屈伸臂頃就

到了。

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想到阿彌陀佛

國去,那麼遠,怎麼去呢?佛菩薩的神

通,就是屈伸臂頃到蓮池。這些事情

是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思惟,也測度不

來的,所以叫做「神力」不可思議的力

量。

摘錄自美國法雲禪寺出版社

玅境長老宣講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No.511/512 Jan./Feb. 2007∣27

Page 29: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

生死是業果輪迴的演化過程。

福特汽車的創辦人亨利.福特

(Henry Ford),他在二十六歲時接

受了輪迴的概念。從此以後,他的人

生觀改變了。全世界各民族都有輪

迴的觀念。基督宗教的《聖經》也有

十二處提到或隱喻輪迴,一直到西元

五五三年,第五屆大公會議在康斯坦

丁堡召開,為了激勵信徒在生前全力

支持教會,才禁止傳播輪迴的觀念。

亨利.福特以前在基督宗教當中,沒

有聽過輪迴的觀念,但自從他接受輪

迴的觀念之後,他的人生變得有意義

了。為什麼?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

們努力工作了一輩子,賺了許多錢,

學習了很多知識,修行到很高的境

界,但死後全帶不走,這樣的人生到

底有何意義?亨利.福特說:「幸好人

生是輪迴的,我這輩子的努力可以留

到下輩子用。」這輩子賺的錢,可以留

到下輩子用,這裏講到的錢,不是指

物質上的錢,而是我們的所思所言所

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亨

利.福特覺得相信輪迴讓人生的努力

變得很有意義,因此成立了福特基金

會,造福人群。

另 外 一 個 例 子 是 約 翰.大

衛遜.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他是美國企業巨子和

慈善家,洛克斐勒基金會的創辦人。

有一次他的船在大西洋上航行,船有

了破洞,船長打電報回公司,他就趕

快去買保險,萬一有了船難,還可以

得到補償。沒想到那艘船後來修理好

了,把貨物很安全地送上岸,洛克斐

勒就很後悔為什麼要買保險,白花保

險費?我們是不是也常常這樣,希望

每件事都要如我們所願?大家都希望

事事順遂,要什麼有什麼,可是人生

怎麼可能每次都是贏的?洛克斐勒在

西藏生死書介紹(二)

二○○六年二月二十五日講於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鄭振煌 主講

彭秀娟 整理

28∣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30: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三十歲時生了重病,三十歲之前他已

賺了大錢,這場病對他而言是一個大

難,但也是一個大轉機。

一八九三年,第一次世界性

的宗教對談在芝加哥召開,叫做世

界宗教會議(World's Parliament

of Religions),隔了一百年,在

一九九三年才又在芝加哥召開第二

屆世界宗教會議。一八九三年,全世

界的各個宗教領袖集合了,當時中

國沒有派代表去,非常可惜。日本的

鈴木大拙禪師參加了這場會議,後

來他就留在美國,與他的師父在美

國推廣日本的禪法。當時有一位佛

教界的代表來自斯里蘭卡,名叫達磨

波羅法師(Ven.Dhammapala),他後

來創立了摩訶菩提學會(Maha Bodhi

Society)。達磨波羅法師在這場會議

上遇到洛克斐勒,他告訴洛克斐勒有

關佛教的道理(包括三世輪迴),洛

克斐勒這才放下對財物的執著,他在

往生之前把大部分的財產捐了出來,

成立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從事社會慈善文化教育

事業。

輪迴的證據,可以從有些人小

時候記得前世、瀕死經驗等事實中得

到。輪迴只不過是最微細心的連續而

已。最微細心就是阿賴耶識,它有集

(現行薰種子)和起(種子起現行)二

種作用。集是把身語意三業的力量收

集起來,起是業因(種子依)和助緣

(作意緣、根緣(第七識))和合之後

現行,表現於身語意三業。煩惱障和

所知障消除之後,證得心性,那就是

明光的展現。佛法的生死理論是建立

在業感緣起之上,依照自己善業、惡

業、不動業的業力,看那一種的業力

強大,而決定自己的輪迴去處。

覺悟者可以決定輪迴的去處,這

就是西藏轉世制度的理論基礎,目的

在保持傳承的清淨。大乘菩薩道的修

行一定要具足慈悲心、菩提心、清淨

心等三心,修行才能有成就。

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

中陰,藏文叫bardo,英文的意思

是in between,意即「兩者之間」,也

就是兩個狀態之間的狀況,所以有生

死就會有中陰。

《西藏度亡經》屬於六種「不修

而得解脫」教授的一種,這是大圓滿

法中很特殊的教法。簡言之,如果生

No.511/512 Jan./Feb. 2007∣29

Page 31: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前的修行不

圓滿或沒有

因緣去修行,

只要有這六種

教法之一,還是

有機會得到解脫的。這六種教法,漢

傳佛教裏也有,例如臨終時,只要有

善因緣能夠一心不亂執持佛號,雖然

生前沒有修行,或者是十惡不赦的壞

人,還是有機會往生淨土。死後往生

何處,有三個決定力量:臨終一念、重

業、習氣。

藏傳佛教有六種「不修而得解

脫」的教授。第一個是見解脫,如果

有機會見到聖物、聖者就可以得到解

脫。見到大師、修行者,所有的煩惱

都放下了,憶念在心,就能得到解脫,

觀想的力量就在這裡。第二個是聞解

脫,指聽聞教法,所以就有《西藏度亡

經》的出現,讓亡者在臨終、死後、受

生的過程中,都能因為聽到教法而得

到解脫。第三個是嘗解脫,例如師父

加持過的大悲咒水、甘露水、甘露丸,

嘗到之後就可以得到解脫。第四個是

觸解脫,例如碰觸了聖物、舍利子、佛

像等,也可以得到解脫。第五個是佩

帶解脫,例如佩帶咒語、佛像、上師所

加持過的法物,也可以得到解脫。第

六個是憶解脫,例如《大勢至菩薩念

佛圓通章》所說的「憶佛念佛」也能

夠得到解脫。

聽聞中陰聞教大解脫法,可以得

到法、報、化三身的成就。法身的成

就是在死亡明光或淨光出現的時候得

到,報身的成就是在法性中陰的時候

得到,化身的成就是在受生中陰的時

候得到。

中陰是不確定的階段,正因為不

確定,所以又是轉變的最佳機會,可

以上,也可以下。這是因為在中陰身

的階段,心離開了肉體,可塑性最強,

有百分之百的可能性,只要憶持三

寶、相信三寶,就可以得到三寶的加

持。反之,不相信三寶,就會隨著業

力的牽引而輪迴,如果心恐懼不安的

話,就往生下三道。

生死發生於心,萬法唯識,識外

無境。智慧心觀生死如掌上果,心有

智慧就看透了生死,死亡不是在我們

斷氣之後才死,出生也不是在我們出

生為嬰兒之後才生,生死是在每一

瞬間心念的起滅當中,最上策的準備

就在當下。《西藏度亡經》並不是叫

我們當下不修行,到死亡之後才來修

西藏生死書介紹(二)

30∣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32: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行,而是當下就要修行,當下就要做

準備,只不過因為佛教大慈大悲,在

中陰的時候還有得度的教法。

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

凡夫心的基礎地,一切有部稱為

有分心,大乘唯識宗稱為阿賴耶識、

根本識、種子識、含藏識。它有集、

起兩個作用。集是現行薰種子,前七

識現行的身語意業會被阿賴耶識所收

集;起是種子起現行,第八識的種子

在因緣和合之下,會生起前七識的現

行身語意業。

六道是業力呈現的景象。人有人

的共業,所以人類的業象是一樣的;

狗有狗的共業,所以狗類的業象是一

樣的;水族有水族的共業,所以水族

類的業象是一樣的。在人類當中,華

人有華人的共業,所以華人的業象有

別於非華人;在華人當中,臺灣人有

臺灣人的共業,所以臺灣人的業象有

別於非臺灣人;在臺灣人當中,臺北

人有臺北人的共業,所以臺北人的業

象有別於非臺北人。一切現象雖然是

客觀的存在,但呈現於眾生心中的行

相,則主要受到眾生阿賴耶識中的業

力所影響。

人生無非是在酬業,過去世造

什麼業,這一世不過是在償還業報而

已。業有共業或別業、善業或惡業、

現業或宿業、引業或滿業、身業語業

或意業、定業或不定業的種種不同,

相當複雜。業力在感招我們生死的緣

起,從生死輪迴的觀照裏,可以追溯

過去所造的業。生死輪迴的過程就

是苦,而生死輪迴來自造業,造業的

原因是無明。眾生因惑業苦而輪迴不

已,透過聞思修三無漏學就可以證得

解脫。

大乘唯識學提到三量(比量、現

量、非量)三境(性境、帶質境、獨影

境)。量就是眾生心對境界的度量,境

就是眾生心所度量的境界。透過聖言

量(佛菩薩、大德善知識的開示),可

以獲知聖者的現證量,但仍非我們的

證量。根據經驗法則,可以歸納複雜

的事相成為簡單的原理。再由歸納法

而演繹法,以之擴展知識,這就是比

量。知識經過親自經驗的,稱為現證

量或現量。現量有三種:五根現量、意

現量、瑜伽現量。五根現量是見聞嗅

嚐觸所得到的知識,意現量是思維所

得到的知識,瑜伽現量是修行所得到

No.511/512 Jan./Feb. 2007∣31

Page 33: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的智慧。三量之中,最可靠的是瑜伽

現量。瑜伽現量是聞思修與身語意三

密相應的證量境界。如果比量和現量

錯誤,稱為非量。

性境是確有其質而眾生如其質認

知的境,帶質境是雖有其質而眾生未

能如其質認知的境,獨影境則是獨頭

意識無中生有的境。以瑜伽現量如實

知性境,就可知見諸法實相。

第九章 精神之路

精神之路的意思就是修行,而修

行的途徑:第一是親近善友,第二是

聽聞正法,第三是如理思惟,第四是

如法修證。今天我們在這邊紀念法光

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創辦人如學禪師圓

寂十五周年,感人至深。只要想到創

辦人,我們心中就有力量,就會勇猛

精進,這就是透過觀想傳承上師,而

得到加持之流的力量。藏傳佛教很強

調上師相應法,每一年我們都要舉辦

如學禪師的圓寂紀念活動。修上師相

應法,要不離上師的身語意,以師志

為己志,以師心為己心。要祈請上師

的出現,之後持上師咒,依止上師的

教法,得到灌頂,讓自己的心與上師

結合,安住在本覺中。上師是頗瓦法

的基礎,頗瓦法又稱為遷識法,是引

導臨終者的第八阿賴耶識離開肉體往

生淨土的方法。大圓滿法包括立斷與

頓超。立斷法在臨終時修持而得到解

脫,頓超法則是在法性中陰時修持而

得到解脫。

第十章 心 要

一切法門都離不開根道果或見修

行。大圓滿法的根或見是心性,也就

是一切眾生的本覺或佛性。大圓滿的

道或修是一切不執著,當下圓滿。大

圓滿的果或行是在日常生活中體會一

切皆真空而妙有,也就是體會心性休

息、禪定休息、虛幻休息的法要。心

性可以從體相用三方面去了解。體是

空,是智慧,相是展現出光明,用是慈

悲方便。

所謂修行,以唯識學來講,就是

轉八識成五智。八識具有三能變:異

熟能變、思量能變、了境能變。分別

妄想的八識清淨後,可以成就五種智

慧: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

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滿法的

禪要就是安住在本覺中,兩個念頭之

西藏生死書介紹(二)

32∣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34: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間的無念狀態,就是本覺。任何念頭

一起來就彷彿本覺的光芒,本覺好像

太陽或燈燭,它本身就有光芒。在禪

修過程中,第一個念頭消失了,第二

個念頭還未生起以前的空間,就可以

見到本覺,也就是心性。當第二個念

頭起來,我們不要害怕,也不要執著,

因為這是自然產生、自然現前、自然俱

生的,念起就是本覺的光芒,而我們

本來就是光明的,只不過是被妄想執

著蒙蔽而已。如果我們在念起時不知

道、不覺悟、不覺察的話,就會形成

妄念的鍊,開始生死輪迴。但如果我

們當下覺察,一切念頭就是我們的本

覺、心性,當時就回歸本覺了。

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

每個眾生都是臨終關懷者,至少

我們都要關懷我們的師長和親友。

臨終關懷有四全關懷:全人關

懷、全程關懷、全隊關懷、全家關懷。

全人關懷是把臨終者當作一個人

來關懷,而不只是關懷他生理

的病。每個人都有八識,各

有不同的知(觀念)情

(覺受)意(願望),

我們要關懷每一個人的身心靈各個

層面。全程關懷是臨終就開始關懷,

死後還要繼續關懷,一直到所有的喪

事圓滿,回歸正常生活,那時候臨終

關懷者的工作才算結束。全隊關懷是

關懷者不只是醫師而已,還要護士、

社工人員、宗教師和親友,構成整體

的關懷網絡。全家關懷是關懷臨終者

的全部家人,家人是親密的生命共同

體,會強烈感受到喪親的悲痛,全家

人都應予以關懷。

臨終關懷者應傾聽臨終者的內心

真話,不要以自己的觀念加諸對方,

不要求對方接受我們的宗教信仰,要

表達無條件的愛,要有同理心,自他

交換。

庫布勒‧羅斯醫師是臨終關懷的

推動者,她說我們一般人接受死亡的

過程有五個:首先是否認,罹患絕症

者的第一個反應是否

認,認為我這麼好的

人怎麼可能會得絕

症?我還有很多事沒

做,怎麼可以現在就

死?第二個過程

是憤怒,為什

麼比我差、

No.511/512 Jan./Feb. 2007∣33

Page 35: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比我壞的人都不會罹患絕症?老天

爺真不公平啊!第三個過程是討價還

價,讓我多活幾天,多活幾個月吧!讓

我不要那麼痛苦吧!第四個過程是失

望,一旦討價還價不成,就失望了,喪

失生存意志,悲觀消極,加速死亡。第

五個階段是接受,百般無奈的接受。

在境界一來的時候,如果當下就

接受,煩惱痛苦就超越了。一般人遇

到逆境,總是堅決否認,不肯接受逆

境的出現,不肯承認自己對逆境也有

責任,因此要到透過漫長的否認、憤

怒、討價還價、失望等過程之後,才不

得已的接受。心裏充滿煎熬、掙扎、痛

苦、沮喪、憂懼、不安等負面情緒。若

能境界一來,當下接受,問題就解決

了。這就是修行的要領。

死亡的恐懼要面對、要接受、要

觀照、要超越。方法有三種:第一是

施受法,或稱自他交換法,發心承擔

一切眾生的苦難,進而把自己的安樂

分享給一切眾生,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一生起,執著的心也就放下了。第二

是Gestalt完形治瘵法,想像現在不

足、缺陷的地方,以觀想的力量讓缺

陷圓滿,完成自己的希望。第三是意

義治瘵法,一位維也納心理學家法蘭

克爾,告訴我們人生的每一件遭遇都

是有意義的,碰到挫敗時,沒有智慧

的人被擊垮了,但有智慧的人會認為

挫敗是有意義的,因為從失敗中可以

學習,可以成長,可以學會不貳過,可

以變得更加圓滿。所以,生病或死亡

是有意義的,被人倒債是有意義的,

被師父罵是有意義的,吃虧是有意義

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我們

只要轉個念頭,一切順逆境界都是有

用的,我們就治瘵了自己的傷痛。

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

慈悲是解決一切難題的如意寶

珠,面對任何情境,不管是順或逆,都

要慈悲以待。臨終者要處理未完成的

事情,要告別,要走向安詳的死亡,要

以慈悲心對待任何人事物。慈悲是有

邏輯的,因為因果是相生的,如是因,

如是果,我們對別人慈悲,必然會得

到別人慈悲的回饋。

無著菩薩在山上禪修,觀想彌勒

菩薩,希望彌勒菩薩的淨相能能夠出

現在他的心中。他修了六年,結果一

下子有,一下子又沒有。他很洩氣,於

是下山,碰到一位老婆婆,拿著一個

西藏生死書介紹(二)

34∣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36: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鐵杵在那邊磨,他就問她:「您在幹

什麼?」老婆婆回答:「我要把鐵杵磨

成繡花針。」無著感到很慚愧,心想:

「這老婆婆都能下決心要花一生的時

間把鐵杵磨成繡花針,我是修道人,

六年算什麼?我不是更該有決心修行

嗎?」他跑回山上繼續修了三年,還

是沒有見到彌勒菩薩的淨相。他又洩

氣而下山,堅決地告訴自己:「我再也

不要上山了。」結果這次碰到一位老

先生,在他家門前的一塊大石頭上,

拿著一根沾水的羽毛對著這塊大石頭

刷,無著問他:「您在幹什麼?」他回

答:「這塊大石頭擋住我家的太陽光,

我要把它刷掉。」無著再問他:「您拿

著羽毛沾水,什麼時候才能刷掉大石

頭?」老先生回答:「如果我刷不完,

我的兒子,我的孫子,代代子孫都要

把它刷完。」無著聽了很慚愧,心想:

「我號稱修行者,九年算什麼?」於是

又回山上繼續禪修。三年之後,他還

是觀不出來,就又洩氣下山了,他想:

「我再也不要回山上了。」下山後他在

菜市場看到一隻癲痢狗身上生了蛆,

他大悲心一起,就想幫助這一隻狗拿

掉身上的蛆。但他又怕用手去抓會把

蛆抓死,就彎身用舌頭來舔蛆。當他

抬起頭時,彌勒菩薩出現了,無著就

問:「您真沒意思!怎麼讓我在山上搞

了十二年都沒看到您?您跑到那裏去

了?」彌勒菩薩回答:「我時刻都在你

身邊呢,只是你沒有看到而已。現在

因為你大悲心生起,就見得到我了。」

大家想想,為什麼念佛許多年還

見不到阿彌陀佛?因為沒有生起大悲

心啊!無著一生起大悲心,就見到彌

勒菩薩的淨相,「憶佛念佛,現在當

來,必定見佛」。

有一位哲卡瓦格西教授施受法,

治療了痲瘋病,許多病人因修持「願

代眾生苦,願予眾生樂」的慈悲法門

而痊癒。施受法的修行,包括環境施

受法、自我施受法、生活情境施受法。

每個人都應修持施受法,對一切

有情拔苦予樂。醫護人員如果能夠修

施受法,對病人或臨終者的幫助必然

無量。透過呼氣,把慈悲智慧的佛法

送給一切眾生,而吸氣時,把一切眾

生的苦難、煩惱、痛苦都吸進來,這樣

就可以改變整個世界的磁場,創造和

平安樂的世界。

(待續)

No.511/512 Jan./Feb. 2007∣35

Page 37: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今天有這麼

好的機緣,在這麼好的場地裡,

來給大家談一點禪與現在人心的訓

練,這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我七歲開

始去佛寺,是我的母親帶我去的,從

此我便與佛結緣,高一開始,我很嚴

格的每天坐禪。我販賣水果也是從高

一開始的,但只做了一個月,很快就

做了水果中盤商。我發覺在工作中可

以學到不少東西,我下課回家到產地

去將水果批發進來,第二天早上四點

半再從家裡出發將兩百斤的水果批發

出去,趕在八點鐘準時進學校。也正

因為如此,我每天都打坐,晚上不能

太晚睡,因為我每天四點半得爬起

來,所以我差不多十點半就把腿盤起

來打坐半個小時後睡覺。當時我主

修禪,很虔誠很精進的學禪

法。每天早上從宜蘭市將兩百

斤的水果運往羅東去賣時,在這一條

往羅東的路上,剛好早上的朝曦照射

著,我很清楚的感覺那就是東方的琉

璃淨土,真的好美!一到下午就看到

太陽往太平山落下,那邊看起來如太

平的極樂世界,我常常覺得我的生活

就在佛法之中,雖然很辛苦和挫折,

但是也覺得很有意思。早上八點鐘如

果未進校門,就得站在校門口站一個

小時,我站的位置前面剛好就是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上面有天下為公

四個字,我就在下面參那四個字,天

下如何為公?也許每個人的環境造化

不一樣,無法為公,但是每個人的心

都要提升,瞭解天下為公的意義。

禪與心的效能訓練(一)二○○六年十月七日講於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

鄭石岩 主講 慈 月 整理

36∣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38: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一切法無二──非一非異

每個禮拜我會去雷音寺上課,

當時是星雲大師給年輕人講話,講到

禪,到現在都無法忘掉他對我們的啟

發。他說什麼是禪,什麼是坐禪,只

有一個字「心」。師父講這個心,當

時我體驗還不是很深,我們問起心動

念這個心就叫做心嗎?師父說是你在

起心動念的基礎上你有一個清淨的、

穩定的心,那個是你要去參、去修行

的。現在換我給佛學院的學生以及執

事人員上課,上的是《解深密經》,

此經談的是一切法無二,什麼是一切

法?一切法,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非無為非有

為,無為是指一個人永恆存在的那個

部分,它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整個宇

宙的本體永恆存在的世界叫無為,稱

為空性,也是無為,禪家稱為慧命,

一個永恆存在的慧命。

上星期我在台大校友會館做了

一場演講,討論一個問題,學生問:

「老師,如果您的生命剩下兩年,您

如何準備?」我說:「不必準備,我

現在已經準備好了。」我很清楚慧

命,有為現象界的人生世界部分這個

無常性,就不需要準備,好在我也沒

有什麼財產可以處理,根本不須費

神,人最需要的是要看到永恆無為的

這一部分。相對的,人生有血有肉的

有為部分是從無為部分來的,所以有

為這部分,並不是用「最後一場空」

來解釋,有為非有為,也不是用無為

來解釋。它是從那裡來的?現在在這

裡起心動念的就和後面有關,因為稱

為不二的意思是說各自不能離開,可

是它又講得很清楚,雖然是不二,但

是非一非異,雖然是同一個,但又不

是兩個完全相同,所以《解深密經》

中所說的非一,是不同一個,就像一

個人在沒有得到證悟時跟已經證悟

時,看起來沒什麼兩樣,但心地已

改,所以非一。非異是說,開悟者跟

我們都具相同慧命,相同體性,有為

無為,我們如何去證悟到那個本體世

界呢?

在這部經裡討論得很清楚,我

們往往追尋禪裡面一個文字可以說明

的東西,卻不知最重要的要在行門上

參透人生旅行,旅行完後,行者要看

到旅行世界裡的慧命部分。人生如在

舞台上演戲,這齣戲演完要記得戲並

非終究,演戲者要演出很好的戲劇與

演技,但是我們知道這些都是道具,

戲演完了,如果阿彌陀佛跟你說你的

No.511/512 Jan./Feb. 2007∣37

Page 39: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戲演得很好,你已經非戲中之人。所

以在禪的部分我也摸索了很久,從中

有些領會與瞭解,可是誠如陳教授剛

剛介紹我的人生很豐富,我做過深山

裡的工人,做過建築工,做過商人,

為我們國家做過十五年的高科技引進

工作,這十五年,我跟李國鼎先生努

力的為台灣科技打基礎,我有幸能夠

參與他這分工作,從民國六十五年開

始,有十五年參與科技,我瞭解一個

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個人,以及所有人

的生命世界裡頭,我發現有一種人無

私的佔有,內心想到的就是眾人需要

什麼東西,內心到這樣子的程度時,

看東西就更為清楚。所以我們當時高

科技的引進,包括人才培養,包括怎

樣去將國外的學者請回來,這是一群

無私者奉獻得來的,包括醫學領域、

台大的醫學中心也是當時構想出來

的,牙醫也是從討論中覺得應該引進

來,就是那個時候內心沒有我執的人

帶動一群人,他們在看東西的時候的

有為法,有為這件事,有為的世界,

雖然不是無為世界,不是完全等於

它,但是卻是從那裡來的,我們無為

的光明,卻在有為的世界裡,我們因

為這樣的修行而有進步。所以,今天

給各位談心的效能訓練之前,把我的

生活和工作中的修行的經驗跟大家分

享。

菩薩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

他必須做到這一點,有時候會有一種

很深的感受,菩薩有時候是你無法認

識到他的,當然你會感覺到,有些人

他們的思考或待人接物可以超越到一

個比較內心裡頭純淨的思考與感情世

界,確實是跟我們不一樣的,因此我

們可以瞭解到,為什麼把菩薩解釋為

覺有情,是可以瞭解的。他既是一個

覺性又具備那麼豐富的感情,我覺得

以禪的主題講,還是沒有離開有為非

有為非無為,無為非無為非有為。

禪學起源

我下功夫閱讀經藏,民國六十七

年左右與淨空法師讀經,跟好幾位大

師親近學習不同教法。淨空法師對於

經典教法及國學很好,他對於經典各

種版本研究很多,開始時我跟他學

《華嚴經》,後來他要我應該多閱

藏,當時我就將大正藏請回家,我家

裡就像小型的圖書館,各種套書都

有,堆到無處可走,沒有空間。

早期佛陀在《阿含經》對於禪的

說法,說有情生命的本質,有情的生

禪與心的效能訓練(一)

38∣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40: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命必須去面對無常的挑戰,有情的生

命本身是一個變動不居的生命,所生

活的環境也不斷的在變,整個大自然

在變化,時代在變潮流在變,沒有一

刻不接受挑戰,包括自己的身體,每

一件事情都必須接受無常的挑戰。面

對無常的挑戰最需要兩件事情:第一

是醒覺,第二是智慧,只有清醒的覺

察,覺悟每一件事情你才能夠清醒,

覺悟生命的究竟你才能夠生活得好,

覺悟待人接物,才能處理得好人際關

係,覺悟整個時事的變遷,才能夠領

導更多的人做社會變遷的回應。

首先,在生命世界裡要面對生命

無常的挑戰,特別是每一個個體最後

人生的究竟,這個一定要去面對它,

這個課題是你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

程,從生、住、異、滅的這個過程

裡頭時時刻刻都要覺悟,如何覺悟?

不久以前,有一個朋友告訴我,有個

病人在台大醫院需要我去看他,他認

識你,你可否抽空去看他?一位得了

漸凍症的女士,得病一年多即已進入

嚴重期,我去看她,我說老師今天來

看你,什麼也沒有帶來,只給你帶來

佛法中的覺法,肉體總有一天要解體

的,每一個人都要面對它,連佛陀也

不例外要面對它,沒有人能夠逃脫,

能夠除外,你要看清楚也要知道,生

命終究的結局是什麼?我說,我要提

醒你四大分離時,就如洪水衝破你的

家,只有家被毀,那個主人你沒有被

毀,你的慧命不會被毀,天災會沖毀

財產田莊園地,就好像開一部車,車

子新的時候既好開又體面,慢慢的要

常維修,零件要常換,零件越來越老

化,換到最後零件都不能換了,開車

的人只好再換一部新的車子,此時你

要記得你要找一部好的車子,而且要

找對品牌。開示完,我要她感謝得到

這種病,躺在這裡剛好如同閉關,好

好念佛一定可以往生淨土成就修行。

很快的第三天她往生了,往生前,眼

睛在動,照顧他的朋友拿注音符號版

子給她用眼睛拼字,最後拼出八個

字:「司機還在,我心自在。」上面

寫:「給鄭老師。」

我們的人生面對究竟的無常時要

不斷的醒覺,醒覺到最後一刻直至中

陰身,都必須醒覺如此的有智慧才可

以。

其次,用智慧克服生活的障礙,

只要有生命都會有障礙,只有禪定

才能夠發展智慧,真正的障礙在那裡

呢?第一件是隨使,什麼叫隨使呢?

使就是生命的欲望、衝動,如果我們

No.511/512 Jan./Feb. 2007∣39

Page 41: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隨著這個使,讓欲望牽著我們的鼻子

走,隨著使去死,這個人是縱欲隨著

欲望走,這個人的人生是很悲哀的,

因為他沒有發展智慧,被種種的欲望

及貪瞋癡慢疑牽著走,在阿含藏裡頭

說:若隨使使者,隨使死,我們的人

生裡常打了很多的結,很多事情看不

慣,我們常在人生裡有很多想要的東

西、欲望不能滿足的東西,如使會打

很多的結,這個結又繫縛我們的心,

引導我們的心走向更多的偏頗,走向

更多的無明,這叫結所繫法,就是我

們打了很多的心結,潛伏在阿賴耶識

裡放不開的種子,這些會繫著我們無

法離開六道輪迴。

第三是動搖,就是這顆心常常不

穩定、不平衡,人的生活就會有很多

障礙,讓我們無法產生智慧、無法讓

生活締造喜樂幸福。

佛陀因此對佛弟子提出一個處

方就是禪,在平常生活當中都要注意

到方便禪思,隨時可以運用自如叫做

方便禪思。佛在靈山會上示現拈花微

笑,傳燈完畢,無人能懂。如果我今

天演講也拿一朵花笑笑,也給大家

看,大家看了也笑笑,這樣子演講不

就完了,拈花微笑不是很好嗎?可

是,當時這些聲聞弟子都無法理解,

其中只有摩訶迦葉對老師報以微笑。

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

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其涵意即

是我有正確的智慧之眼,如來藏那

個心沒有偏見、沒有障礙、沒有成

見,所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現象,

不會執著在生住異滅的現象界裡,

會去創造這個生命,過喜樂的生活,

這個法門就是沒有文字敘述,不是在

語言教化之中,而是每一個人內心真

正領悟得到的生命智慧。佛陀把這個

教法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禪的第一

次傳燈。我們可能會這樣想,佛陀為

什麼要拈一朵花?考證學者常想那是

什麼樣的花,是曼陀羅或是蓮花?不

管它是什麼花,它只是一朵花,你我

都是一樣,每個生命都是一朵花,都

是不同,不管是山坡上的小野花,你

千萬不要去羨慕人家大宅院的牡丹,

也許你是一枝小黃花,你千萬不要去

羨慕玫瑰的瑰麗,花的顏色不同、大

小不同、時節不同,需要的養料、需

要的環境也不同,有一種是一樣的,

眾生是平等的,就是花開的喜悅是一

如也,是一樣的。當你去山坡野外看

小徑的小野花,秋風送爽時,它真的

就像對著你招手,它很開心很快樂。

禪與心的效能訓練(一)

40∣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42: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我每天在那裡看著所有的昆蟲、所有

的花樹都是一樣,《阿彌陀經》裡說

極樂世界的花鳥世界都是念佛、念

法、念僧的。你可以瞭解這個道理,

即使是一個小水果販,這水果販也是

在開正等正覺的花。你是一個大富

豪,你是一個教授也是,在世界裡,

無論是士農工商一樣在開那朵花。所

有的生命,每一個人都應該為那一朵

生命的花開而喜悅,它不是一般的

花,而是正果,它不是扭曲的壞掉的

果,結的種子也是好的種子,不是扭

曲邪惡的種子。依此看來,我們每天

在拜佛的時候,我們看肢體語言,肢

體語言本身也是象徵式的語言,不管

我們講國語或英文,透過這個語言來

解決。兩隻手合掌的時候,就是一朵

花苞,我們用這雙手來禮佛,在座都

是佛弟子,你聽到佛的法就會喜歡,

你會聽演講,會去共修,光憑這一

點,我可以確定你就是從極樂世界來

的,你會說真的嗎?我說真的。我覺

得很奇特,我七歲時母親帶我去佛寺

一次,我就再也不離開,你說理論從

何根據,《阿彌陀經》清楚的說,極

樂世界的聖眾每天常以妙華供養十方

諸佛,極樂世界的人是九品蓮華,他

們每天清晨以生命之妙華供養十方世

界一切諸佛,我們也是來這裡供養釋

迦牟尼佛這個教法的,所以你我都應

該珍惜。佛教的跪拜是代表我們整個

生命世界裡,每個關節,每塊肌肉,

每個生命都在轉動法輪的轉動。無論

工作、家庭婚姻、待人接物、專業等

各方面都轉動發展。合掌跪拜並不是

屈服,而是很謙卑,是足輪放光,膝

輪放光,胸膛放光,問訊時是眉心放

光,是智慧放光,全身放光。放光是

代表領略佛法,禮拜一上一下象徵佛

教語言,也代表傳燈整個法益。禪對

於現在人來講是很好的啟發,禪的三

個領域:齊一生命的角度、生活的挑

戰、生活中求得平衡安定。

禪的訓練,從七十年代開始有

很多實驗,談到這個問題,哈佛大學

醫學院曾做研究:如果好好學習坐

禪,以每天都有坐禪,坐禪三年以上

的人,開始坐禪半小時後檢驗身心變

化,五分鐘後耗氧量開始慢慢減少,

呼吸放慢,心跳血壓下降,可看到身

體改變,血乳酸下降,它下降的效果

比睡眠六小時還要快,皮膚電阻升高

也是以睡眠六小時之改變,血乳酸下

降表示我們的焦慮下降了,α波腦波

出現是安靜鎮定指標,坐禪對於身心

影響很好。現代人應該每天有時間練

No.511/512 Jan./Feb. 2007∣41

Page 43: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習坐禪,我每天都有坐禪的時間,現

在,我常與佛學院同學說盤腿的功夫

比你們好,每天一點點練習不勉強,

主要是調整墊子,盤不起來將墊子加

高,呼吸能夠落到丹田效果比較好,

起先是盤五分鐘,不要一開始就半小

時,再去貼藥膏,這樣不是一個很好

的方法。應該常常盤,自然而然你可

以半個小時,你就會發現坐禪很好。

靜坐一會兒對我們是非常好的。史丹

佛大學也因為開始坐禪發展出創造智

慧科學研究,發現搞科技學工程的

人,若每天學習坐禪,創意會變得比

較好。我在企業界裡面走過很多地

方,從台北到新竹,發現尤其是做研

發工作者,很多公司都有一個讓工程

師可以靜坐的地方,甚至還可以躺

下,給他們靜一下,這樣腦子會更為

清晰,甚至有這樣的課程出來了。

在紐約Eastchester Public

Schools學區的實驗,很多學生有吸

毒問題,師生間常發生衝突,提倡靜

坐一年以後,發現學生成績提高、

相處和睦、與父母教師衝突減少,

濫用藥物也下降。台灣花蓮有個四

維高中,學校闢有禪堂,在上課之

前實行靜坐五分鐘,在進入實習工廠

實習前也立禪五分鐘,結果發現進入

工廠實習的意外事故相對減少,四維

高中早期原本是很多人不願去讀的

一所學校,現在成為名校,這也是

透過禪的靜坐讓智慧顯現出來的效

果。Wallace 和Benson兩個人做研

究,以一千八百六十多個犯罪青年做

實驗:有百分之九十是吸毒,訓練

靜坐後六個月,吸毒者剩下百分之

三十七,二十一個月後降到百分之

十二,要戒煙戒酒也可,坐禪對於心

理功能也幫助很大的。Terry V Lesh

研究發現,有些研究生經過一段時間

靜坐後,以心理測驗作檢測,有三樣

東西進步。

1、心開放的經驗(open to

experience)與覺察提高,人的心不

開放,很多東西會被堵死。

2、同理心(empathy)會增加,

對別人的立場瞭解比較清楚。

3、對於生活感受可以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就是在他

的生涯依自己的興趣自我實現,感覺

到生活的本身是喜樂、意義與價值,

目標踏實的喜樂過程,有如此的效

果。

(待續)

禪與心的效能訓練(一)

42∣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44: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楔子:遇見死亡

據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人是

無法直視的。一種是太陽,尚且不論

直視,相信多數人都有在豔陽強光下

睜不開眼的經驗;而另一種無法直視

的,不是別的,就是死亡。

末學自幼生長在傳統家庭,任

何與死相關的談論,是父母長輩絕對

禁止的忌諱。爾後,以中國儒學為主

軸的學校教育,也以「未知生,焉知

死?」的聖賢教令來迴避死亡的課

題。而且,不知道是幸或不幸,在成

長的印象中,自己幾乎沒有面對死亡

的經驗。直到考完大學聯考的暑假,

五天前才在國中同學會上見面擁抱的

同窗,五日後竟傳來慘死砂石車輪下

的噩耗。那年我十八歲,生平第一次

親嚐失去摯友的痛苦;我模糊地看見

死亡的存在,但僅止於一瞥,更不敢

直視。

兩年後同樣是暑假,因為一股年

輕服務的熱忱,驅使我遠到花蓮慈濟

醫院擔任志工一周。雖然早已知曉醫

院是生老病死的活教室,但那僅止於

理智的想像;等到親自接觸,才進一

步地認識「生的無憂;老的無奈;病

的無助;死的無常。」嬰兒房前的歡

欣甜蜜對比著失親老人的床前哀嘆;

前一日親手為之刮鬍的老伯,半夜一

口氣上不來,隔日只見空病床……。

短短的七天內,自己彷彿搭上生命的

飛梭,用盡全身力氣和數不盡的淚

流,穿越時空看見生死交織的世間實

相。

從此,我收起天真浪漫的夢想

《菩提道次第廣論》念死修習之心得本文榮獲九十五學年度余氏獎學金

見寂法師

44∣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45: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情懷,正式向不諳世事的青稚思想告

別,一心一意投注在彌補生命苦迫與

缺憾的志工工作裡。我積極地向宗教

探尋世間苦難的合理解答,更由於出

離心與菩提心的引領,在大學畢業後

的數年,因緣具足出家了。然而,死

亡無常的真理並未隨著髮絲的剃落而

認清,面對法俗眷屬的往生離世,自

己依舊難以轉出心的牢籠。

發願:走進死亡

出家這些年來,佛教出世道體

系的學習,使自己明白個人死亡的超

越,惟藉戒定慧三學的修持以達煩惱

解脫、不受後有;而大乘菩薩道思想

的薰習,猶令忝為宗教師的自己,很

清楚還有廣大眾生面臨死亡的無助與

悲傷,著實需要佛法的療慰。於是,

揭開死亡的面紗,正式朝向它、面對

它,並在平時積累解行資糧以熟悉死

亡的降臨,乃至能夠隨分隨力地助益

處於死怖、死苦的眾生,成了末學認

定此生的修行大事。

佛教之中有關生死觀照的修行法

門眾多,譬如:佛陀經常教示比丘,

觀察生命的構成僅是五蘊、六處、六

界之假合;或者勾勒出造成生死相續

的十二緣起連環鎖鏈,提醒著流轉與

還滅的兩條道路;乃至弟子們臨終懼

死、喪親無助的事件,佛陀皆曾開導

許多安頓人心的修持方法。而近代的

淨宗高僧印光大師,也有將死字懸於

寮房壁上,提醒自己切要念死、莫放

逸的警策作法。依循著歷來佛教經典

指引的修行軌跡,發現大致有兩類處

理問題的應對方式,也就是轉換所緣

的暫時降伏或者正面交手的對治根

除。

選擇出家學道的身分,及其所

帶來生命重心的轉換,常常迫使自己

不得再找藉口推拖不修行,或是逃避

去面對許多過去沒機會遭遇、也不願

意碰觸的課題,其中之一的學習就是

看清並直視死亡的挑戰。其實,從生

理的角度而言,死亡本身僅是一極短

暫的歷程;再者若反思自己從無始

來、於死生之間的無數行旅,引渡往

隔世輪迴的死亡經驗,應該不會太陌

生。不過,隔世之迷和累劫的業習,

以及世間教育裡缺乏反觀覺照的宗教

啟迪,使得末學此生二十多年來,在

努力擴展生命寬度、積極攀登生命高

峰的同時,幾乎同一比例地增長了貪

No.511/512 Jan./Feb. 2007∣45

Page 46: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染、瞋恚和愚騃。於是,面對死亡的

思惟,成了很不容易超越的障礙。

在家之時,諸親好友的生離死別

已讓自己難以從傷感中走出;披薙出

家後,許多的世間不幸則使自己更容

易濡濕雙眼。死亡無常的降臨會遇愈

多,愈加認識自己心志的脆弱和修行

智慧的不足。直到閱讀到《菩提道次

第廣論》之〈念死無常〉篇章,一直

以來內心那股想要直接面對、勇敢超

克死亡的渴望,終於找到了出口。

修行:隨念於死

《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

稱《廣論》)乃西元十四世紀,中興

西藏佛教的宗喀巴大師,有鑒於當時

藏傳佛教多數的修行者,對佛法的整

體性、差異性和方便性無能融通,故

於教理與修持二方面抱持偏執或棄捨

的心態。宗喀巴遂依彌勒菩薩之《現

觀莊嚴論》以及阿底峽尊者之《菩提

道炬論》二書為架構,再循著龍樹、

無著二大論師的軌道,將三藏十二部

聖典之精要,不論派別、傳承皆完整

地涵攝,並將趣證佛果所必經的菩提

道,分成淺深漸次、不可缺漏的三士

修學進程。

修念於死的教授位於《廣論》下

士道的入道之首,這使得思惟死亡的

課題,成為藏傳佛法修習系統中重要

的區別指標;換言之,能夠進入死亡

的念修,才是菩提道的下士。故可以

說,《廣論》從念死修習揭開三士道

正行的序幕,不論修行者之目標為下

士道之來生善趣、中士道之解脫生死

或上士道之圓滿佛果,都得依念死為

起點作次第的修持。

一、未修念死之過患

首先,宗喀巴大師認為,一介

凡夫欲踏入修行門檻,要能引導其心

從貪圖現世的利樂,轉而希求後世的

安養。蓋大部分人在修行的嚮望培養

起來之前,眼光常只關注在此生的幸

福與否,終其一生勞碌奔波於財富、

名望等人生美景的追求。反省這些行

為的背後,可以發現源自於一種心念

的根本錯誤:即「錯執無常以為常」

的顛倒妄想,受到此類「身命將久

住」、「今日定不死」的見解欺矇,

於是導致種種過患。大致可以分別為

以下三類:

1. 起諸煩惱如瀑流轉:因以為

身命尚久不死,故對此生名、利等起

《菩提道次第廣論》念死修習之心得

46∣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47: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貪欲;如遇任何障礙到貪欲的追求,

則心生瞋恨;然每日正處於未修念死

的過患中,卻蒙昧無知。諸如此類的

大煩惱、隨煩惱宛如瀑布,縛轉於生

命之流中。

2. 惡業增長善業斷棄:由於煩

惱的纏縛流轉,每日不斷地造作種種

惡行,薰染發達諸惡業的力量;同時

也因無暇修習對治惡業的法門,遂逐

漸捨棄了善妙正法,斷除了能令增上

的善業和功德勝利。

3. 命終之時墮諸惡趣:眾生是

隨業招受來生的果報,臨命終時除了

極重業或有憶念引導,大部分皆隨著

慣習的業力而招感後報。平時若受惡

業的牽引薰習,命終之時墮往苦痛惡

劣的三惡道,則是必然之路。

由上可見,「執常不死」的顛倒

妄想將引發聯鎖的過患,造成生命體

向下沉淪的惡劣循環。

二、修習念死之勝利

繼未修過患的警策之後,《廣

論》接著提出修習的勝利。一反一正

的說法脈絡,無非是想透過設身處地

的劣勢與優勢分析,引導修行者從對

念死的陌生無知,發起意樂並投入修

行。而此處提及修念死理的勝處,包

括:

1. 遮止惡行:若能踏實體認自

己今日必死,於塵世種種劬勞、羈

絆,遂不受迷惑或盲目追求,故能避

免諸多參雜不良質素的惡業造作。

2. 修集眾善:再者,對死亡將

至的透徹認識,內心會激發出一股向

上、向善的殷切力量,積極投入相應

於佛法的善業積集。

3. 自利利他:念死修持帶來的

止惡行善的力量,不僅於己內心擁有

安頓之道,成就勝妙果位;對於普世

眾生,更能具無上的悲懷,願將自證

的法益挹注世間。

總而言之,直接修念於死實是

能夠摧伏惡法、成就善行的重要勝妙

法門,佛陀更曾在《大般涅槃經》中

讚譽:「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

一。」

三、釐清念死的正確發心

明白未修過患以及修習勝利,主

要是為了引起修死隨念的發心。而若

真正發起心來念死,將能達到止惡、

行善以及自利利他的功德。於是,啟

發一種確實無誤的念死心態,避免盲

修瞎鍊、白忙一場,實為進入念死修

習的關鍵。

No.511/512 Jan./Feb. 2007∣47

Page 48: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廣論》採用破邪顯正之法釐

清念死的發心。錯誤的念死發心,論

中指為一種世俗上貪生怕死的心態,

也就是想到死亡之時,將與愛戀的親

友、財產分離,情感上遂生出不捨與

害怕。若追本溯源,可以發現這是從

未根本了解念死的發心道理而來,所

以怖畏對象的選擇並不正確。反之,

《廣論》說明真正當掛念、感到恐怖

的,應是體認自己來不及修行、卻又

將亡歿的事實。這乃從瞭解自己業報

身的必死無疑開始,再發現種種能致

墮落的惡因未除、能生善趣的淨因未

集,於是感到憂悔與擔心。此外,這

種死前未及斷惡修善的畏懼感,若是

正確地思惟培養起來,不但不消極,

反而是一種渴盼每分每秒皆修行的念

死心。同時,修行者也將能因為積極

地淨障集資、安住正法,臨終則不致

有悔而害怕死亡。

由上所知,《廣論》所謂的發心

念死,是一種源自於正見業果理則的

死亡憂懼,然後決定修持的思惟和憶

念歷程。

四、修念死理

在正確發起心來念死之後,《廣

論》於修法上的教導,為一殊勝的

「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

門」修持系統。之所以稱為系統,乃

宗喀巴大師先將念死的法則設計為三

大根本,而每一根本下又分別有三支

因相,修行者藉由思惟死亡的本質

─即此「三種根本」和「九種因

相」,然後次第生起「三種決斷」的

修行誓願。

試將「三根本、九因相、三決斷

門」的修持系統,敘述如下:

根本一:思決定死。第一個修持

根本,是思惟死亡的必然性。

因相1-1 思惟死亡無緣能卻

退:試想一個人即使擁有任何的身

分、住所、時間或特權,然死主的必

定到來,實無有一因緣能逃脫或退

卻。

因相1-2 思惟壽量的無間遞

減:每個人業報所感的壽量再長,總

是晝夜不停地消逝,催逼著我們迅速

向死亡靠近。

因相1-3 思惟未及修行又當

死:人生再長,扣除睡眠、老病和無

義銷耗的時光,真能修行的餘暇甚

少。

決斷A:必須修行正法。思惟上

面三因相後,反省自己對世法的貪

《菩提道次第廣論》念死修習之心得

48∣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49: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戀,如夢幻般受不實欺瞞,唯能肯定

死亡的必然到來,於是發起在死前修

行正法的決心誓願。

根本二:思惟死無定期。雖由思

決定死而有修行正法的決定,然平

時的散心妄念故相應於現法安樂的追

求,所以,對治此的第二個修持根

本,就是思惟死期的無法確定,以一

種今日必死的心態隨時為死亡作準

備。依據的是下列三因相:

因相2-1 思惟贍部洲壽量無

定:不同於它處眾生壽量的固定,南

贍部洲人壽量的特色就是不確定,死

期未知之下,不論老少皆有可能隨時

離世。

因相2-2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

極少:疾病和四大不調的內緣損害,

以及能致喪命的種種外緣侵擾極多;

而能長養身體延長壽命的活緣極少,

甚至會轉變成死緣。

因相2-3 思惟身極微弱:身體

並非想像中的堅實,其實微劣脆弱得

如同水沫,無須大損即能壞命。

決斷B:從現在而修正法。在壽量

的不確定、死緣眾多和身命脆弱三因

相的徹底思惟後,唯一能肯定的就是

三根本 九因相 三決斷門

根本一、

思決定死

1-1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卻退者

A. 決斷必須修行正法1-2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

1-3思於生時亦無閑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

根本二、

思惟死無定期

2-1思贍部洲壽無定

B. 決從現在而修正法2-2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

2-3思惟其身極微弱

根本三、

思惟死時除法而

外,餘皆無益

3-1思惟親情不可替死

C. 死時唯法是依是怙3-2思惟財富無可持往

3-3思惟身體必須棄捨

表一:《廣論》念死法門之「三根本、九因相、三決斷門」修持系統

No.511/512 Jan./Feb. 2007∣49

Page 50: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死亡隨時會來、而且絕無定期可言。

這是三種根本思惟中最重要的想法,

一旦具備死無定期的信解,將能扭轉

眾生喜戀棧、好推延的心態,決定即

刻開始精進修行。

根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

皆無益。除了慎防死亡隨到而發起即

刻修行的決斷,還有第三項根本法則

必須思惟,就是臨命終時除了佛法,

其餘皆無益處。思惟前二根本縱然發

起精進勇猛的力道,仍需有正法作為

眼目,引導行者向於正道,否則修行

倚錯方向,也是徒勞無功。

因相3-1 思惟親情不可替死:

命終之時,親友縱有再多不捨,也無

人能伴隨或替死。

因相3-2 思惟財富無可持往:

生前拼命追求的財物受用,死時一毛

一角都帶不走。

因相3-3 思惟身體必須棄捨:

畢生最珍愛呵護的身軀,死到臨頭也

得棄捨。

決斷C:死時唯法是依是怙。此生

擁有的親情、財富和身體,縱使幸福

圓滿,然而死亡來臨的那一刻,只得

一一的棄捨放下,這是何等令人哀慟

不安。因此,除非收起外放尋求的心

懷,反觀自省在孤寂的人生死路上,

究竟可以幫助自己、解決痛苦的,唯

能依靠佛陀的正法。

由上可見《廣論》的念死法則

─「三根本九因相三決斷門」,從

對治現實之不死倒見出發,藉著思惟

各種根本與因相,次第透視死亡的本

質,進而發起對死亡正念憶持的誓

願。整體而言,《廣論》之〈念死無

常〉,的確是一套完整具有因果、淺

深階次的思惟修持系統。

自勉:恆持不懈

修行最忌知行不一,任何至臻

完善的法門義理,行持若僅三分鐘熱

度,也是無法受用。何況宗喀巴大師

更是殷切勸勉念死的修習,不僅是初

學佛的法門,在修行的中期、後期,

念死的道理皆為必修的資糧。如今,

每日思惟死亡無常的恆課,正帶領自

己審視習總以為常的堅固見解;逐步

消融誤解生死的茫然悲愁;學習將每

個死亡的因相思惟當作增上的磨練;

然後朝向安然直視死亡的境界,勇敢

邁進。

《菩提道次第廣論》念死修習之心得

50∣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51: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蓮池大師曾作「七筆勾」出家,

即五色金章一筆勾、魚水夫妻一筆

勾、桂子蘭孫一筆勾、富貴功名一筆

勾、家舍田園一筆勾、蓋世文章一筆

勾、風月情懷一筆勾。弘一大師出

家,亦是一切看破,統統一筆勾。

弘一大師出家後,一心向道,持

戒念佛。甚至掩關修行,謝絕外務。

對於俗家,更為成就道業,萬緣放

下。

今年七月,弘一大師俗家孫女

李莉娟居士,受華梵之邀來台。弘一

大師紀念學會、慧炬雜誌社、西蓮淨

苑、法鼓山、台中蓮社等單位,皆歡

喜與結法緣。在慧炬演講會上,有人

關心問起大師對俗家之種種。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出家人

學佛,其心平等,猶如虛空,無緣大

慈,同體大悲;因法相遇,以法為

親,傳習佛燈,是為眷屬。

大師已昇華情念,轉為道念。余

於是不揣淺陋,將大師在俗即盡心盡

力照顧家用;出家後,誦經持咒超薦

亡妻、致函兄侄接引學佛、寫經念佛

迴向父母、普施法界慈悲眾生等,略

述於下,以饗有緣。

一、照顧家用

一九一七年,弘一大師於杭州,

為資助在日本留學、學費困難之弟子

劉質平,

致函提及:「不佞現每月入薪水

百零五元。出款:上海家用四十元,

年節另加;天津家用廿五元,年節另

加;自己食物十元;自己零用五元;

慧觀法師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

No.511/512 Jan./Feb. 2007∣51

Page 52: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自己應酬費、買物添衣費五元。如依

是正確計算,嚴守此數,不再多費,

每月可餘廿元。此廿元即可以作君學

費用。……自殺之事不可再想,必須

痛除。……此函閱後焚去。」

感恩圖報之劉質平,閱後並未焚

去。讓我們能了解到,大師出家前,

對上海、天津家用,均盡責照顧;且

自奉儉約,又資助弟子不欲人知。

二、超薦亡妻

大師俗家次子李端,在〈家事瑣

記〉中敘述:「先母病故以後,家中

曾給已經出家為僧的我的先父去信報

喪,但他沒有回來。」

據林子青《弘一大師新譜》記

載,此時為一九二二年元月,大師正

在溫州慶福寺掩關。上寂山和尚書,

曰:「前數日得天津俗家兄函,謂在

家之妻室已於正月初旬謝世,屬弟子

返津一次;但現在變亂未寧,弟子擬

緩數月,再定行期,一時未能動身

也。再者,吳璧華居士不久即返溫,

弟子擬請彼授予神咒一種,或往生

咒,或他種之咒。便中乞恩師與彼言

之。弟子現在雖禁語之時,不能多

言,但為傳授佛法之事,亦擬變通與

吳居士晤談一次,俾便面授也。順叩

慈安。弟子演音頂禮。正月廿七日」

後王慰曾據李端、李中敏(李

然平,李準之女)、李衛(李聖章之

子)之回憶,確定此為一九二六年。

李衛復李中敏的信中,提及在整理家

中舊書時,偶然尋得其父早年部分日

記。有俞氏叔祖母是「一九二六年二

月十五日(農曆正月初三日)五點三

刻逝世,年四十九歲……」之記載。

大師在關中,雖因變亂未寧,

路途險阻,未得返津;但虔誠誦經持

咒,超薦俞氏夫人,冀其業障消除,

往生西方。以用功之修行,作懇切之

迴向,必蒙佛菩薩慈悲加持,而感應

道交。

三、致函兄侄

李端在〈家事瑣記〉中敘述:

「先父第二次南下以後,開始和家中

不斷有書信往來,都是寄給我伯父李

桐岡的。……後來我自己年歲見長,

先父給我們來過兩封信,都是在給二

伯父信中的另紙附書。……

「第一封信是先父出家後寄來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

52∣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53: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的,當時我正在中學上學。信中說他

已出家當了和尚,讓我們一家人也吃

齋信佛,還囑咐我們弟兄要用功讀

書,長大後在教育界作事。看到這封

信,我們一家人都哭了。記得這封信

的信箋,是在白紙上印著一個和尚坐

在那裏的圖案……

「我見到的第二封信,是我的九

嫂王氏第二胎生了一個男孩以後(第

一胎生的是女孩),我們向先父報告

家中添丁的事,並求這位出家當了和

尚的老人,給孫子起個名字,以為吉

祥長命。以後得到先父的回信,給他

的孫子賜名『曾慈』,有紀念我祖母

王氏的深意。」

大師與仲兄書信往來外,在《弘

一大師全集》書信卷中,存有致俗

侄李聖章函十八通(其中一通似致

晉章)、致李晉章函六通(或為七

通)。

第一通復李聖章(麟玉)書:

「……出家既竟,學行未充,不能利

物;因發願掩關辦道,暫謝俗緣。庚

申七月,至新城貝山,居月餘,值障

緣,乃決意他適。……辛酉正月,返

杭居清漣。三月如溫州,忽忽年餘,

諸事安適,倘無意外之阻障,將不

他往。當來道業有成,或來北地與

家人相聚也。音拙於辯才,說法之

事,非其所長,行將以著述之業終其

身耳。……釋演音疏答,四月初六

日。爾父處亦有復函,歸家時可索閱

之。」

大師一九一一年三月,留日畢業

歸國;李聖章一九一○年十一月隨其

姨丈李石曾留法,一九二一年回國,

於北京任教。此長函復於一九二二

年,歷述出家前後事迹、今後志願

等,說明掩關辦道、著述終身之因

緣,並示當來道業有成,或來北地與

家人相聚。為極珍貴之史料。

致李聖章函,自一九二二年至

一九二七年,內容尚有提及:

繼續掩室、息心靜養、撰述

律書、寫奉佛號、寄贈《印

光法師文鈔》勸令披尋、一

心念佛、資助施金、參禮印

光大師、丏尊撰〈子愷漫畫

序〉略記方外友近況、約見

於常寂光寺……等。

致李晉章(麟璽)函,

自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五

年,內容提及:寄贈寫經、

令祖百二十歲冥誕、仁者

No.511/512 Jan./Feb. 2007∣53

Page 54: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應寫經迴向、壽命修短本不足道、乞

為刻印紀念、印石已收篆刻甚佳、承

惠施佛像至用感謝、講律將畢擬往山

中度夏、郵政不通暫勿通訊……等。

李聖章之女李孟娟,在〈弘一法

師的俗家〉中描述:

父親一九二七年四月至杭州,

謁叔祖弘一法師,帶回來弘一法師寫

的一些經書、對聯等。之後,祖父就

讓他在北京安心教書,少操心家裡的

事。祖父深怕父親受弘一法師的影

響,再出第二個和尚。

七叔(晉章)是和弘一法師晚年

聯繫最多的晚輩,替法師辦事和向各

方介紹法師情況,很盡心盡力。他將

法師有關的文物都單放在一個樟木箱

中,惜「文化大革命」時被抄,全丟

失了。

大師圓

寂後,七叔

收到妙蓮法

師寄來的訃告和

圓寂時的照片。七

叔將此噩耗轉告在

津親友,並寄一副

輓聯悼念,曰:

「香火有因緣,劫

來教誨親承,居諸不過年餘耳;音書

久遲滯,聞道悲欣交集,想像真堪痛

絕乎!」

由此可知,弘一大師致函俗侄,

已隨緣接引其學佛。

林子青《弘一大師新譜》,於

一九二七年,大師四十八歲,記載:

「秋八月,仲兄李文熙桐岡六十華甲

之慶,師欲返津祝壽;至滬後,因津

浦鐵路發生戰事,未果行。八月二十

日,其仲兄桐岡致書,殷勤勸師回津

一行,與親友相聚,並匯金百元以為

旅費。返津未成,暫居江灣學生豐子

愷家。豐氏因與夏丏尊、內山完造、

葉紹鈞……等,宴請大師於功德林素

食館。飯後並隨師同訪印光法師於太

平寺。後來葉紹鈞寫了一篇〈兩法

師〉……」

其中引天津仲兄李桐岡家書:

「三弟如晤:獲讀手書,得悉弟有意

返津,欣慰之至。茲特郵匯去大洋壹

百元,望查收後,趁此天氣平和,交

通無阻,即刻起身回家,不必游移,

是為至要。至居住日期及衣服,謝絕

親友等項事,悉聽弟便。再赴津船

名,起身前務必先來信為要。專此即

問近好。兄桐岡手肅,八月二十日」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

54∣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55: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再彼時收弟信時,適麟璽兒、叔謙

女在座。……麟璽一聞而雀躍曰:

『兒願籌此款!』四姑(即叔謙)亦

贊成,擬湊百元。惟未知由杭至津二

人旅費足用否?遂與麟玉兒去信,回

信云二人旅費,由杭至津七十元已足

用,百元尚有餘。伊亦願加入拼湊等

語。……萬望俯念其誠,勿負其意是

盼。又及。」

大師返津未成,一九二九年仲

兄逝世。大師出家至往生,一直未返

津。

四、迴向父母

大師極盡孝思,常於父母冥誕或

忌日寫經迴向,尤其對亡母。

(一)寫經迴向亡母,如:

1.手書《無常經》。跋:「庚

申四月二十一日,亡母五十九週年誕

辰,敬書是經,以資冥福。」庚申為

一九二○年。

2.手書《讚禮地藏菩薩懺願

儀》。跋:「改元後十年,歲次辛酉

四月二十一日,為亡母王太淑人六十

旬冥誕,敬寫《讚禮地藏菩薩懺願

儀》一卷,以此功德,回向亡母,早

消業障,往生西方。」

3.手書《佛三身讚頌》。跋:

「歲次辛酉四月二十一日,亡母王太

淑人六十年誕,敬寫讚頌三種,以此

功德回向亡母,解脫塵緣,往生極

樂。」

4.敬書菩薩名號,錄《地藏本願

經》句。大師題記:「於時歲在玄黓

二月五日,亡母棄世十七週年,敬書

菩薩名號,並錄《地藏本願經》句。

以此功德,惟願亡母,速消業苦,

往生西方,廣及法界眾生,同圓種

智。」玄黓,屬壬年,為壬戌年,即

一九二二年。

5.敬書《華嚴集聯三百》。此為

規模最大、歷時最多之書寫。

大師〈華嚴集聯三百序〉:「於

時歲次鶉首四月二十一日大回向院勝

髻書」。鶉首,屬未,為辛未年,即

一九三一年。

劉質平〈華嚴集聯三百跋〉:

「歲之四月,為太師母七十冥辰,我

師緬懷罔極,追念所生,發宏誓願,

從事律學撰述,並以餘力集華嚴偈,

綴為聯語,手錄成冊。冀以善巧方

便,導俗利生。質平偶因請業,獲覩

宏裁,鴻朗莊嚴,歎為稀有。亟請於

No.511/512 Jan./Feb. 2007∣55

Page 56: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師付諸影印,庶幾廣般若之宣流,永

孝思於不匱。世界有情,共頂禮之。

庚午年二月望日弟子劉質平敬跋。」

庚午為一九三○年。七十冥辰,應為

一九三一年。

另據劉質平〈弘一大師遺墨的

保存及其生活回憶〉:「先師在上虞

法界寺時,將《華嚴經》偈句,集為

聯語。費半年餘光陰,集成三百餘

聯,分寫三集。」或可推測:大師於

一九三○年便書寫,至一九三一年四

月已完成;劉質平之跋,庚午應為辛

未,如大師序所記。

6.敬書《金剛經》偈頌。大師

《前塵影事》題記:「二月五日為亡

母謝世三十四週年,敬書《金剛經》

偈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

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回向菩

提。時年六十歲。」此為一九三九

年。

(二)寫經迴向先父,如:

手書《阿彌陀經》。大師題記:

「歲次壬申六月,先進士公百二十齡

誕辰,敬書《阿彌陀經》,迴向先

考,冀往生極樂,早證菩提,並願以

此迴向功德,普施法界眾生,齊成佛

道者。沙門演音,時年五十三。」壬

申為一九三二年。

據劉質平說明:「《佛說阿彌

陀經》,屏條式,五尺整張大小,共

十六幅。每幅六行,每行二十字,分

十六天寫成,為先師生平最重要墨

寶。余親自磨墨牽紙,觀其書寫。先

師所寫字幅,每幅行數,每行字數,

由余預先編排。布局特別留意,上下

左右,留空甚多。師嘗對余言:字之

工拙,佔十分之四,而布局卻佔十分

之六。寫時關門,除余外,不許他人

在旁,恐亂神也。大幅先寫每行五

字,從左至右,如寫外國文。余執

紙,口報字,師則聚精會神,落筆遲

遲,一點一畫,均以全力赴之。五尺

整幅,須二小時左右方成。」

大師寫經念佛,迴向先父亡母,

冀往生極樂,早證菩提,並願以此迴

向功德,普施法界眾生,齊成佛道。

是為大孝。

五、慈悲眾生

大師贈夏丏尊手書《楞嚴經》

跋:「戊午大勢至菩薩誕,普度於定

慧禪寺。翌日丏尊居士來山,為書

《楞嚴念佛圓通章》,願他年同生安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

56∣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57: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養,聞妙法音,回施有情,共圓種

智。大慈山當來沙彌演音並記。七月

十四日。」

戊午為一九一八年,大師於七月

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誕辰出家。願與至

友他年同生安養,聞妙法音,即同生

西方,見佛聞法;亦回施有情,共圓

種智,即回向眾生,齊成佛道。大師

出家,「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捨

濟含識」,可謂「大丈夫之事」。

蓮池大師《竹窗二筆》云:「先

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

將相之所能為也。』夫將以武功定禍

亂,相以文學興太平,天下大事皆出

將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則

出家豈細故哉?今剃髮染衣,便謂出

家。噫!是不過出兩片大門之家也,

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後

名為大丈夫也。猶未也,與三界眾生

同出三界,而後名為大丈夫也。古尊

宿歌云:『最勝兒,出家好,出家兩

字人知少。』最勝兒者,大丈夫也。

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兩字者

少也!」

弘一大師出兩片大門之俗家後,

求生西方,即求出三界火宅之家;又

願與至友及眾生同生西方,即願與三

界眾生同出三界。真真名為大丈夫

也。

此之出家,乃悲智雙運,定慧等

持,自度度人,行菩薩道。

大師以悲導智,以智導悲,從

一九二九年贈閩南佛學院同學「悲

智」訓語,亦可仰體其悲智。曰:

「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

乃名菩薩。我觀仁等,悲心深切;當

更精進,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

曰定。如是三學,次第應修。先持淨

戒,并習禪定,乃得真實,甚深智

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猶如蓮

華,不著於水。……」

大師悲智具足,是為菩薩。嚴

持淨戒,修習三昧,故得真實,甚深

智慧。依此智慧,益物利生,隨緣不

變,不變隨緣。……

《緇門警訓》云:「道念若同

情念,成佛多時。為眾如為己身,彼

此事辦。」弘一大師放下情念,提起

道念,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

離苦。道人無親,以法為親。菩薩行

願,典範若斯。

轉載自《弘裔雜誌》75期

No.511/512 Jan./Feb. 2007∣57

Page 58: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慧炬首辦大學、高中職獎學金頒發會

並邀請法藏法師演講

【本刊訊】由慧炬雜誌社與艋舺龍山寺

板橋文化廣場合辦的大學院校獎學金暨

高中職清寒獎助金頒發會,於二○○六

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下午假龍山寺板橋文

化廣場七樓大會堂舉行,邀請僧伽林教

育院院長法藏法師演講「從心的方向─

─談覺醒與超越」。是日會場貴賓雲

集,文化廣場執行長賴正信居士、龍山

寺董事黃書瑋居士、明靄法師,以及慧

炬機構劉勝欽、簡茂發、余傳韜、涂煌

鎮……等十餘位董事大駕光臨。此外,

尚有學生師長、社會大眾參加,原可容

納兩百餘人的會場,連兩側走道皆排滿

座椅,仍不足提供陸續前來的踴躍聽

眾,廣場即開放兩間會議室,與會場視

訊同步連線,滿足所有與會來賓。

活動於下午兩點正式開始,首由

文化廣場賴正信執行長致歡迎詞,並簡

介文化廣場開辦各項課程,歡迎大家多

多參與。接著由慧炬機構莊南田董事長

擔任引言,介紹主講者──法藏法師。

法師畢業於成功大學物理系,役畢,於

清涼山剃度出家,深入經藏,嚴謹持

戒,如實修行。

法藏法師帶領與會大眾三稱「南

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後,開始分享其戲

劇般不一樣的人生經歷。法師表示,

「佛」即是覺,就佛教而言,心決定一

切,它具有無比的力量,能化腐朽為神

奇。人生是個學習過程,每個人都擁有

追求快樂的同等機會與權力。莫小看自

己,莫被環境囿限,一個人的存在價值

非由他人來認定,要勇敢尋找自己生命

的價值。法師不時穿插年少求學時期的

故事,神情豐富,輕鬆風趣,一個半小

時的演講,在法師幽默的言談中,不覺

地就結束了。

中場休息後,頒獎典禮隨即展

開,同學們依序上台領取獎狀並與頒獎

者合照。當祈福感恩傳薪燈聲起,現場

自95年9月1日起,E-mail改為:[email protected]

原E-mail已停用,敬請大家告訴大家!若造成您的不便,尚祈鑒諒!

慧炬雜誌社有了新的E-mail囉!

58∣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59: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燈光緩緩變暗,聚焦的光圈照亮了舞台

中央三棵造型亮眼的許願、祈福樹,法

師與貴賓們隨著漸起的鋼琴聲,逐一將

祝福小瓶掛上祈福樹,祈禱每個孩子都

能平安快樂,自由翱翔。同學們依序上

台,掛上自己的許願卡,並取下灌滿長

輩們祝福的亮麗小瓶,滿心的感恩與幸

福。活動在「親親我的寶貝」及「感恩

的心」的溫馨合唱曲中,畫下了令人感

動、圓滿的句點。

中華慧炬佛學會理監事聯席會

【本刊訊】中華慧炬佛學會於九十五年

十二月十日上午於印光祖師紀念堂舉行

第五屆第六次理監事聯席會,出席有名

譽理事長莊南田居士、理事長陳榮基居

士等理監事十五人。陳理事長致詞,感

恩理監事護持,會務同仁、志工協助,

使本會得以順利舉辦各項弘法、參訪等

活動。祕書長周照煖居士接著宣讀上次

會議決議事項並報告執行情形,特別是

祕書處今年印製「居士菩薩道講義」結

緣口袋書五冊及「藏密度亡經」MP3,

獲得社會各界廣大迴響。莊名譽理事

長、陳理事長及理監事,對於會務的進

展與推動,皆十分關切,討論熱絡,並

提出多項建議。會中通過九十六年度預

算、工作計畫綱要、擴大舉行年度感恩

餐會、三十九位新進會員資格審核等議

案。會議歷時二個半小時圓滿結束。

慧炬機構董事聯席會議

【本刊訊】財團法人慧炬雜誌社、慧炬

出版社、詹煜齋居士佛教文化獎學基金

會第五屆第五次及紀念余家菊先生文教

獎學基金會第五屆第六次,於九十五年

十二月十日下午於慧炬印光祖師紀念堂

召開。莊南田董事長首先致詞感謝所有

董事犧牲假期撥冗前來參加,接著就年

度活動及各單位業務做系列報告,會中

並審核九十六年度工作計畫及預算,對

於新年度針對現代人身心失衡所舉辦的

No.511/512 Jan./Feb. 2007∣59

Page 60: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身心靈健康講座及相關課程,董事們皆

給予高度肯定及讚許。劉勝欽董事並就

首次頒發的高中職清寒獎助學金,報告

申請資格審核與不足款項之籌募過程。

對於身心靈健康系列講座、佛法課程以

及專為家境清寒國小學童舉辦的「人間

有愛,關懷無限」活動,董事們皆熱

烈回應,並提供許多具體可行的寶貴建

議。董事們也提醒網路傳播已是現代人

與外界聯繫及學習的一種重要及必然方

式,期許追上時代腳步,以便提供讀者

更便捷方便互動的訊息管道。梁茂生董

事當場即表示願意贊助所需經費,贏得

所有與會者熱烈及讚嘆的掌聲。會議在

輕鬆歡樂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迎春賀歲邁光明,一元復始萬象新。

開春之際,敬邀諸位大德,禮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一起洗心滌慮,廣種福田,增長智慧,消三障諸煩惱,得大利益安樂。

讓我們祈請-

善知識引導我們走出邪見無明險道深坑。

佛法僧慈悲加持我們走上究竟菩提大道。

龍天護法庇祐我們遠離三災八難諸顛倒。

一切有情十方虛空法界晝夜六時恆吉祥。

時間:民國九十六年二月十八日星期日(農曆大年初一)上午9:00至下午2:00

地點:10656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270巷10號地下室(印光祖師紀念堂)

中華慧炬佛學會

新春團拜

60∣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61: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雜誌社代辦 九十五學年度大學院校佛學徵文獎學金錄取名單

太子建設獎學金貳萬元

(太子建設(股)公司提供)

曹郁美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學系博士班

高登海居士獎學金貳萬元

(高明芳居士提供)

林俊裕 台灣大學商學系博士班

周海德居士獎學金共叁萬元 (周杏容居士提供)

吳孟謙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釋法堅 南華大學宗教佛學組碩士班

余氏獎學金壹萬元

(余氏基金會提供)

釋見寂 香光尼眾佛學院三年級

詹氏獎學金壹萬元

(詹氏基金會提供)

釋圓和 圓光佛學院 四年級

林秀真居士獎學金壹萬元

(林秀真居士提供)

徐名慧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四年級

慧三法師獎學金壹萬元

(江春智居士提供)

釋性玄 圓光佛學院四年級

范道南居士獎學金共貳萬元

(范進福居士提供)

簡秀珠 南華大學哲學系 四年級

林旻樺 輔仁大學宗教系 四年級

慈航法師獎學金壹萬元

(浩霖法師提供)

釋振輯 圓光佛學院宗教系 三年級

懷恩獎學金壹萬元

(席淑媛居士提供)

釋如恒 香光尼眾佛學院專修部一年級

謝幼偉、戴佩瑜居士獎學金壹萬元

(謝其嘉居士提供)

游于欣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四年級

楊白衣居士獎學金壹萬元

(郭哲彰居士提供)

蕭瑞雯 聯合大學經營管理學系二年級

鄭公僑、鄭姜性真居士獎學金壹萬元

(鄭瑤居士提供)

張滋珍 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系四年級

楊管北居士獎學金壹萬元

(楊麟居士提供)

賴建銘 華梵大學建築系 三年級

總金額:壹拾玖萬元整

No.511/512 Jan./Feb. 2007∣63

Page 62: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

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雜誌社代辦 九十五學年度高中職清寒獎助金入選名單

每名獎助金壹萬元 總金額:柒拾柒萬元整

廖維藩

簡劭娟

莊梵筠

吳宜珊

苑容華

王聖華

陳志堅

翁世杰

胡慧芬

黃炘柔

白博文

閻孝傑

張淞棊

林玉芬

歐彥廷

李慈玲

郭玉平

羊芝萍

張愛苹

陳品仲

劉佳宜

王怡婷

黃莉娟

林瀚揚

吳忠霖

郭泰廷

許姜太蒂

鄭承恩

柯承天

江昇暉

廖佩詩

沈柏村

柯建瑀

陳令婕

趙 恬

林坤賢

劉兆民

吳欣宜

尤李齡

謝昀達

連蓓娟

陳郁婷

江怡寧

陳宥屺

曹家寧

邱暐婷

李品葳

李宜蓁

李欣蓉

賴怡臻

廖怡琄

盧奕樺

馬宗冠

黃郁絜

蔡欣陵

陳家欣

陳志偉

張育禎

趙宇婷

吳怡葶

顏裕峰

許藝鐘

張 承

葉懿萱

蕭宇辰

何珮綺

洪國祥

劉奇京

陳雨薇

許姜太篁

許恆魁

陳景雯

方紹瑜

施宥任

劉兆田

林瑋琪

何怡良

慧炬機構承繼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弘法利生本懷,數十年

來,蒙各界善心人士之愛護和信任,捐款支持慧炬雜誌社等

聯體機構,使之持續發展,而捐獻獎助學金,更使青年學生受

惠匪淺,我們也得以有機會在九十五年度第一次舉辦高中職

清寒學生獎助金的頒發,慧炬萬分感謝所有捐助獎學金的菩

薩大德,無論您具名與否,每一分捐款均代表著菩薩們對年青

學子的慈悲大愛,助學恩德,功不唐捐!慧炬謹代表所有受獎

同學,衷心感謝諸位大德的善心與付出。祝福大家福慧圓滿!

64∣ 雜誌 511/512期 合刊

Page 63: 511/512 - towisdom.org.t › 03-mag › 511 › tow511-512.pdf電話06-2881677 傳真06-2881678 免費贈閱 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全年十二期(十冊) 台灣地區新台幣捌佰元